中國科技新聞網1月5日訊(金汐)據新華社消息,記者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在遼西熱河生物群新發現一種長著恐龍頭骨和怪異身體的白堊紀鳥類,命名為“朱氏克拉通鷙”。這一發現為解答鳥類如何由恐龍演化而來并演化出獨有的形態特征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相關成果發表于國際期刊《自然-生態與進化》。
據了解,在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在內的中生代,鳥類的多樣性演化主要發生在由反鳥類和今鳥型類構成的鳥胸類中。鳥胸類在當時已演化出大量與現生鳥類相似的形態特征,與原始的鳥類始祖鳥在形態上差異巨大。基干鳥類的演化位置處于始祖鳥和鳥胸類之間,它可以為填補兩者之間的演化鴻溝提供重要信息。本次發現的朱氏克拉通鷙正是屬于基干鳥類巾幗鳥科的新屬種。
研究發現,克拉通鷙與獸腳類恐龍在頭骨形態上相差無幾。它具有原始主龍類雙顳孔的結構。這些原始特征表明,克拉通鷙并未演化出現生多數鳥類具有的頭骨可動性。頭骨可動性,即上頜可以獨立于腦顱和下頜發生運動。這一特征在今鳥型類中已經出現,是鳥類得以利用鳥嘴完成大量精細動作的重要原因。
而克拉通鷙的頭后骨骼卻已具有大量鳥類的進步特征,骨化的胸骨、加長的前肢、縮短的尾骨、對握的腳爪等都表明其頭骨和身體具有模塊化的演化特征,頭骨特別是顳區和腭區在演化上比較保守。
克拉通鷙最為特殊的是具有異常長的肩胛骨和第一跖(zhí)骨(相當于腳掌最內側的骨骼)。此次研究認為,克拉通鷙加長的肩胛骨可能是其適應飛行的一種嘗試,以此擴大控制向下扇動翅膀的肌肉的附著面積;而第一跖骨的異常增長有可能與克拉通鷙類似猛禽一樣的生態習性有關。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