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23日訊(金汐)57歲阿姨何青癡迷花絲鑲嵌,29年前她辭去教師工作,搶救下幾十萬件老工藝品,還自學技藝,成為非遺傳承人,她制作的銀絲小魚所用銀絲直徑可細到0.19毫米。去年開始,為更好傳承這一非遺技藝,她和老師傅們將流程標準化,打造出價格更親民的手工藝品,獲得了眾多年輕人喜愛。
花絲鑲嵌,簡稱花嵌,又叫細金工藝,是一門傳承久遠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主要用于皇家飾品的制作,為“花絲”和“鑲嵌”兩種制作技藝的結合。與景泰藍、玉雕、雕漆等八大工藝門類,合稱為“燕京八絕”,也是燕京八絕里最繁復的貴金屬手工技藝。2008年,花絲鑲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再被列入“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花絲鑲嵌工藝早在春秋時就已有雛形,戰國時期的金銀錯、唐代的金銀平脫是它的前身,現藏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唐代"羽人飛鳳花鳥紋金銀平脫漆背銅鏡" 為代表。元、明、清三代在北京形成了全國最大的花絲制作中心。明代達到高超的藝術水平,清代有了更大的發展,名品不斷涌現,很多成為宮廷貢品。
花絲鑲嵌的工藝復雜而且繁瑣。花絲選用金、銀、銅為原料,采用掐、填、堆、壘、織、編、攢、焊等傳統技法。鑲嵌以挫、鎪、捶、悶、打、崩、擠 、鑲等技法,將金屬片做成托和瓜子型凹槽,再鑲以珍珠、寶石等。代表作品有明代的萬歷皇帝金冠、清代的金甌永固杯、銀六方盆金桃樹盆景、金嵌珠寶朝冠頂、現代的珠寶天壇祈年殿、中華世紀龍等。每一件精美的花絲鑲嵌工藝品的背后,往往積攢著無數匠人的心血和汗水。
兩千多年來,精妙細膩的花絲鑲嵌工藝一直為宮廷御用,大的方向上包括宮廷日常用到的盒、盤、碗、杯、擺件、茶具、酒器、如意、首飾等,每個大的方向上又包含著許多具體的物件,如首飾中包括帽飾、頭飾、扁方、發簪、手鐲、戒指、指甲套等等。題材受宮廷文化的影響,主要選取龍、鳳、如意、壽桃等代表吉祥尊貴的造型。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