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閱讀圖書報刊及其摘錄

            2022-12-19 11:00:02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

            1984年大學畢業北京工作,工作當中業余時間,注意搜集摘錄相關報刊資料,從中體會到人生豐富多彩的樂章,包括有感而發結成文字,實為幸福感受,在此過程有極多的快樂。

            退休之后,回顧整理過往摘錄及其感受文字,還有意義。例如,結合所在單位從事團的工作,有關青年的學習生活摘錄,用當年一同共事的老團干的話說,這樣的摘錄,現在依然有用。

            在職工作當年,素以加班著稱。盡管如此,從未放過這種“日積月累”。集腋成裘,厚積薄發。積累過程,感受頗深的是“自由的精神即是對其是否正確不很有把握的精神”(美國大法官勒尼德·漢德)。

            2006年起,工作需要,每天通讀《人民日報》并進行相應摘編,從而系統性的學習摘錄。工作目標是黨報上有關專利及知識產權的內容,與此同時,我還進行“副業生產”,形成了自己的“自留地”,即是文化篇,主要針對《人民日報》上相關的文化內容(副刊為主)。

            報紙是百科全書,十幾年的閱讀摘錄,堆積成了知識信息富礦。每年形成“《人民日報》知識產權篇”,并由所在單位(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印制供會員參考;我自己也結成了《人民日報》“文化篇”,而且是大文化,而非單純的文化。

            現在,十多年前的黨報摘錄,借助“中國科技新聞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總編劉末先生的大力支持,不少刊登在該網“文化”專欄還登陸“今日頭條”,“發揚光大”。

            意大利哲學家、歷史學家克羅齊所說,“歷史照亮的不是過去,而是今天” (《人民日報》2013年10月28日第24版)。

            (馬秀山2022年12月17日)

            相關鏈接:書還是要看的,但幾乎全是過去看過的書(《人民日報》2008)。

            俄國作家巴別爾說,人生不一定要讀太多的書,有七八本足矣,但要找到這七八本書,則先要讀兩三千本書。經典是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湯因比:歷史是一張告訴我們何處有暗礁的海圖。有膽量使用它,知識就可以變成力量和救星。(《人民日報》2013)。

            經典電影的魅力,是開拓我們對很多事物的眼界與判斷(《人民日報》2015)。

            某公司董事長,每天工作頭緒多、任務重,但在有序完成一個個任務后,哪怕再晚,她也會抽出時間閱讀書籍,“高強度工作下,精神層面的需求愈發迫切,讀著自己感興趣的文字,一天的疲勞也都消失了”(《人民日報》2016年12月30日第18版)。

            相逢,我喜愛的字眼!歡笑、憤怒、幸福、不幸,都隨相逢而來。結識各種各樣的人,因而能不感孤寂,在人生的路上走下去。這就是我所認識的人生(日本影星高倉健)。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