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吃了還想吃?減肥失敗有它一份“功勞”

            2022-12-06 11:40:03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

            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6日訊(秦川) 很多人認為“胖”只是圓潤了一些,但其實肥胖的確是一種疾病,并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種臨床癥候群。當人體進食熱量多于消耗熱量時,多余熱量以脂肪形式儲存于體內,其量超過正常生理需要量,且達一定值時遂演變為肥胖癥。

             

            通常來說,如果肥胖癥不及時治療,往往會引起一系列的并發癥和健康問題,在臨床上,最常見的主要有代謝綜合征、呼吸系統疾病、骨關節炎及心腦血管疾病等。大部分肥胖的誘因都是“只吃不動”,甚至暴飲暴食,這究竟受什么影響呢?

            人類和許多動物的下丘腦和邊緣系統中一些特定的神經核團是控制著攝食行為。下丘腦的其中一些神經與飽足感有關,它們興奮時則厭食拒食,抑制時則食欲大增,被稱為飽足中樞;下丘腦的其中一些神經與饑餓感有關,它們興奮時則食欲旺盛,抑制時則厭食拒食,被稱為攝食中樞。另外,邊緣系統中杏仁核也參與攝食行為的調節。

            研究表明杏仁核與驅動暴飲暴食高度相關。近日,美國冷泉港實驗室李波教授團隊的相關研究,揭示了杏仁核中IPAC-Nts神經元是促進吃飽后還進食和能量代謝中的關鍵節點,有望為預防和治療肥胖提供新的治療策略。

            通過大量實驗,研究人員為杏仁核IPAC-Nts神經元驅動享樂型進食提供了新的認識,揭示了IPAC-Nts神經元接受感官刺激信號并投射至LHA,進而引起攝食行為這一神經環路。這項研究為過度攝食的調控機理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可望為預防和治療肥胖提供新的科學依據。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