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從事IT行業30多年的老兵,神州數碼董事長郭為對數字化的關注與研究由來已久。2018年,他曾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領導的安排下做了一場分享,并以此為契機,持續深入思考關于技術和商業變革的問題。
在不斷的實踐和思考中,郭為認識到,“數字化帶來的不只是顛覆,更是重構”,并于今年6月出版了專著《數字化的力量——顛覆·重構·新引擎》。
近日,圍繞著“數字化”有關的話題,郭為接受了央廣網記者的專訪。
重新認識數字化
央廣網:從書名來看,數字化不是一個特別“新鮮”的詞,您能不能分享一下為什么起這個書名,以及有哪些關鍵的洞察和思考?
郭為:你問到了寫這本書的一個初衷的關鍵點。這個題目很老,或者說很傳統,為什么我還要去思考去寫作這個主題?
這本書原來的書名是現在的副標題“顛覆·重構·新引擎”。從企業角度來看顛覆性的技術,我覺得發生在三個方面:
第一是認知的顛覆。我們對這個世界、對這個社會怎么看,背后的邏輯是大數據的藝術。
第二是技術范式的顛覆。這與第一點有關聯,今天之所以有大數據或者大數據產生新的價值,是因為技術范式發生了變化。
第三是基于以上兩點,圍繞著產業鏈、供應鏈,會發生一次比較大的顛覆。
從資本市場或是企業規模來看,過去在人類歷史上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1980年全球前十大上市公司總市值僅2000多億美元,只有一家公司跟數字技術相關;2021年全球前十大上市公司總市值達12萬億美元,有八家公司跟數字技術相關。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的是,2010年全球十大上市公司的總市值是2.3萬億美元,十年后微軟的市值超過了2.5萬億美元。也就是說,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已經是十年前十大上市公司市值的總和。
過去20年發生的另一個很大的變化是數字消費。從上網人數和上網時間來看,2000年中國上網人數為1600萬左右,平均上網時間為每周16小時,2021年中國上網人數約10.3億,平均每周上網時間約28個小時,即平均每天有4個小時在網上。2000年上網是按時長付費,今天是按流量付費,還要按內容付費,這是很大的變化,因為它的定價機制是不一樣的。從單一的消費量來講,數字消費應該已經是NO.1。這就是為什么說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是一個顛覆。
實際上,我是把數字化和信息化做了一個拆分。
1980年,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里寫的信息化和傳統信息化不同,傳統的信息化可能是印刷機或者模擬信號,托夫勒講的信息化是由計算機帶來的信息化,但它依然是工業化的產物。比方說,信息化時代,企業做了ERP提高了生產效率,但并沒有產生新的價值。
數字化消費的增長飛輪和信息化是不一樣的。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確實具有重大的作用。
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把數據作為生產要素。我們今天消費的數據是一種產品、一種資產,而且消費的過程也是生產的過程。過去我們用小數據,基于經驗和知識來做一件事情。今天大量數據產生,我們用數據挖掘、數據分析的方法,找到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再結合其他的知識圖譜,可能形成新的規律性的認識。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里講,“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一旦掌握了規律、運用了規律,那就是自由的。自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對掌握規律、認識世界就是孜孜以求的。文明的標志,其實就是掌握知識的程度。
那么,數字文明會給我們帶來什么?
首先,我們在認知上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由于大數據的產生,使我們發現很多新的知識,比如生命科學。包括這次疫情,病毒是怎么形成的,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生命科學最后會通過數據的方式呈現。
最近兩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都是研究行為經濟學的,這是一個趨勢。過去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是基于工業經濟時代的一種規模化經濟、需求分析。到現在數字文明興起,包括元宇宙無外乎是定量人的情感、定量人的氣味等等,如果能夠做到一點點,就是很大的進步了。
這背后最重要的顛覆就是技術。云原生、數字原生都是數字文明的基礎。這些技術在工業文明近百年的積累上產生,又從系統科學的角度把它重新演化。技術演變也有一個路徑依賴,走到現在出現了重大的突破。
大家談下一代互聯網是價值互聯網,是數字貨幣。比如美國信用卡的普及花了將近一百年的時間,我們的移動支付只用了幾年時間就普及了,而且應用場景更大。過去需要裝POS機,現在只需要掃二維碼,這個二維碼就成了基礎設施。
數字化時代 跟隨的企業沒有出路
央廣網:您說未來企業都會變“輕”,神州數碼是不是也在變輕的路上?未來的大公司會不會持續瘦身,“專精特新”的小企業如何成長得更快?
郭為:在數字經濟的未來,一定是在整個供應鏈、產業鏈領域做得最好的企業才能生存下來。
神州數碼的目標是在世界范圍內沖擊一個產業鏈的制高點,那必然要集中所有的力量,能夠站上去已經很不容易了。現在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這是我們企業的發展目標。
數字化時代任何企業都必須找到自己獨特的價值。搞數字經濟的企業如果還是跟隨的思維,可能很難生存下去。“專精特新”實際上也是鼓勵大家朝著一個制高點去突破。中國的企業都能在各個領域找到一個制高點是很重要的。
不是所有技術公司都是規模很大的公司,可能個別頭部企業規模很大,其實是做系統集成,做總體設計。大企業可以走這樣的路。神州數碼在這個過程中,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有一個技術點離不開我們的企業,就很好了。
數字化是把經驗和知識變得“可計算”的過程
央廣網:企業家是企業非常重要的資產,企業家就是為企業創造價值。您也提到,企業未來要把企業家的直覺和數字化的“企業大腦”結合起來。在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結合的?
郭為:整個數字化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把知識和經驗變成“可計算”的過程。管理過程中,我們在企業內部提倡要“拉條子”,大家每年都要拉一個“大條子”,大的環境和形勢下如何選擇未來一年的重點工作,這些工作的邏輯是什么。重點工作不應該是空中樓閣,不是說那個好我就選,而是基于我自身的能力能做到什么程度,然后不斷積累自身的能力。
我們講企業就是一個屋子,屋頂是產品、收入這些外在的東西,地基是文化、制度,中間是企業的能力,也是企業要積累的東西,某種能力積累起來了,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把知識、經驗變成組織化的,一個組織里面共同擁有的東西。
一個很重要的工具是周報,現在我們的周報還在不斷改進,有時候條子越來越多,就失去了意義。“拉條子”是為了讓條子減少,這些東西不斷地在動態調整。
領導力就是組織的領導力,這是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是要有高瞻遠矚的視角和判斷,能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東西;二是有很好的內部傳導機制;三是建立整套的工作機制,從組織結構到流程到數字化的結構;最后,要有很好的文化或者獎懲制度來確保這些東西的有效性。
我們各級管理干部都要掌握這些東西,把自身的經驗知識化、知識工具化,這是數字化要做的事情。如果能夠做成數字化,大家一致性很高了,那么這個組織的力量就是很強的。
《數字化的力量》,郭為著,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2022年6月出版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