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助力不“放假”,讓科學微光點燃鄉村少年未來夢想 ——“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公益募捐正式啟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2021年國務院發布的《全民科學素質?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中指出,我國科學素質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些發展不均衡等問題,要將科學精神融?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激勵青少年樹?投?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遠?志向,培養學?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在 “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實施近三年來,一直致力于提升鄉村青少年科學素養,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平衡,助力鄉村振興在源頭上培育人才。
2022年5月27日,“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正式面向社會公開募集善款,公眾可登陸平安公益平臺進行在線捐贈。募集的款項將用于購買課程科技讀本及配套實驗包等器材,旨在讓更多鄉村青少年能從項目中受益。炎炎暑期,公益教育不“放假”!讓鄉村青少年們不應只奔跑于山野田間,還可以讓他們成為生活中的“發明家”和“科學家”。讓我們攜手助力鄉村科教事業的長足發展,讓更多青少年有機會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培養他們的科學家精神,讓這個假期有“科學”助力,讓鄉村少年兒童成長不掉隊。
鄉村小學對科技教育資源的需求。
“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運用優勢搭建平臺,編制捐贈科技素養讀本與實驗包,內容涵蓋生命科學、航天航空、農業科學、人工智能等多個前沿科技領域,打開學生科技視野,同時從學習和實踐中真正學習科學知識和運用,解決鄉村科普教育的痛點,以超前的、創新的、未來的眼光,充分借用前沿科技力量,提升鄉村少年的科技素養。
由于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在城市的課堂上,實驗室、科學實驗包這樣的科學課程配置稀松平常,但在鄉村學校,每一節科學課、每一個科學實驗包都是幫孩子們建立科學夢想的基礎,讓更多鄉村孩子也能擁有科學夢想,讓他們的未來也能充滿無限可能。
(項目校學生課堂場景)
“自從學校開設了科技素養提升課,孩子們就非常期待我上的課。一是好玩,二是課程配套的實驗包器材可以供孩子自己動手親自體驗,而不是空泛枯燥的只講原理。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件作品或一個實驗的過程,有成功、有失敗,有動手、有思考,有喜悅、也有悲傷。在我看來,這個課程一方面是讓孩子們看到了科技的嚴謹性,同時也讓孩子們懂得,成功必須要動腦,還必須有毅力。孩子們變得愛發問了,他們自主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也更加強烈了。”來自甘肅省靜寧縣城川教委大寨小學的朱福壽老師如是說道。
來自河南省新密縣袁莊鄉中心小學的朱明輝老師說。“科技素養提升課程是一個很好學習資源。不但有日常課程的內容可供學習,通過項目專屬公眾號、線上直播等內容和活動,為孩子們帶來了更多優質的科普內容,以及更豐富的科普活動參與機會,對于學生而言,這一切都很新穎。學生的參與熱情直接改變著學校和老師對小學科學課的重視程度,改變了鄉村學校過于沉浸在應試教育的現狀。另外,許多家長也能參與到孩子們動手制作的過程中來,幫著準備材料,一起記錄拍攝制作過程,從而也改變了過去放養式的教育方式,對于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得到了提升,這都是科技素養提升課程帶來的一些改變!”
在對項目校教師的回訪中了解,孩子們都非常喜歡上科技素養提升課。有的孩子喜歡動植物,有的孩子喜歡飛機火箭,還有的孩子喜歡智能機器人……在課程中幾乎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興趣點。這些孩子雖然無法選擇他們的起點,但在“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的幫助下,他們將有機會,看到更廣闊的遠方。
鄉村教師對科技教育教學方法和內容的需求。
扶貧先扶智,扶智先強師。教師的成長定會帶來學生的改變,帶來學校的改變,甚至是整個鄉村的變化。“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從源頭提升鄉村小學校長與教師的科學意識、授課能力、個人科學素養。由于鄉村小學大多沒有專職科學老師,都是其它科目老師兼任,對科技教育沒受過系統性的學習,對如何實施授課活動存在困難。項目在全國落地省市組織了一系列校長、老師的項目宣講課程培訓,重點校、示范校教師培訓活動,通過縱深化地培訓,讓鄉村教師們真正獲得有效的、可持續的科技教育教學理念,使科技教育在源頭上保證質量,從而真正提升鄉村少年的科技素養。
2019年,項目在河南、廣西、云南、甘肅、貴州、重慶啟動實施,在重點區域的示范影響下,全國超10000人次的鄉村小學校長和教師參與了線上線下的課程培訓。 30位全國特級教師和省級教研員利用業余時間為鄉村教師傾情錄制師訓課程與示范課程,幫助鄉村老師們提高授課能力。
(河南省汝陽縣示范教研活動)
“依托科技扶助,研發卓越課程”應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對科技教育的需求,2019年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項目組邀請三位特級科技教師組成專家團,為汝陽縣21所項目學校送去了示范課程,并開展了教研活動。三位老師分別以《電動飛機》、《走馬燈》《觀測宇宙的工具》三堂示范課,讓孩子們以小組的形式,積極參與問題的思考、親自動手、任務解決、作品講解展示等方式,讓孩子們在了解科學知識的同時,活躍了學習思維,促進了動手和表達能力,在科學課堂上還將美術、數學、語文等學科知識融會貫通。而在隨后的教師教研活動中,受益校老師們分小組,積極地交流了觀摩示范課后的感受,分享了自己平時上科學課的小故事以及在教學中的困惑。對于老師們的分享和困惑,三位專家分別做了詳細的解答與指導性建議。其中黃宗論老師說:“作為一名科學老師,更應該自己先愛上這門課,不僅讓學生學到知識,更應該培養學生用科學的思維和方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保持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鄉村少年科技夢想的支持。
除了人力物力的支持,項目還整合優質科普資源,聯合各界專家、科普大V、社會企業和機構等制作了一系列科普課程,包括15節情景大師直播課,60節趣味科普課,開展了一系列線上、線下科普活動,如“為你加油,未來有我”科學抗疫、“宅春節科學課”、“我是山村娃,有個科技夢”、“我們都是科技俠”線上科普主體活動,組織百名鄉村少年去到北京進行“科普研學營”線下活動。全方位提升鄉村少年科技素養,受到了項目校師生的一致認可和喜愛,“形式+內容”的雙賦能,為鄉村科普教育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牛子浩同學參與校園科技小組和科技節活動)
來自內蒙古根河市阿龍山小學的牛子浩是受益學生之一,從二年級到五年級這三年參與“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以來,牛子浩已經成長為一個小小的科技迷。情景大師直播課,通過專家們在生命科學、農業科技、航空航天、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的內容講解,讓他足不出戶就能云游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所、科技展館、生態保護區等,開闊眼界、學習知識,激發了自己學習科學的興趣和熱情。在2021年的北京科普研學活動中,又讓他近距離了解了新能源汽車知識,在北京自然博物館中聆聽專家老師講解生物多樣性的知識。現在的他對科學的學習的渴望更加強烈,在校級科技節活動中屢屢獲獎,并樹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希望長大后能成為科技工作者,為祖國科研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2022年1月“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實施成果評估調研報告正式發布。根據調研報告顯示,在各界人力、物力和社會之力的共同支持下,相比未參與過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的青少年,參與項目的學生在科技素養方面得到了顯著提升,其中,"科學原理"的掌握提升26.8%,"科學方法"的掌握提升10.1%,"科學研究"的正確判斷提升6.5%,"科學課"的喜愛度提升4.7%,"科學應用與實踐"比例提升7.8%。項目助力數十萬鄉村青少年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用科技微光,點燃了無數鄉村少年的未來夢想。
由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深圳市平安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科技日報社媒體支持的“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在3年間,項目足跡已覆蓋27個省市區的1039所鄉村學校,捐贈了38.4萬本科技讀本、10.32萬套科技實驗包,超1萬名鄉村老師和31萬名鄉村小學生受益。項目通過持續捐贈科技讀本、教具、科技素養課程內容以及開展教師培訓等,助力數以萬計的鄉村小學生提升科技素養,響應“科技強國”號召。
科教興國,科技燃夢,“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用科技微光,點燃未來夢想。
每份支持,都有回響。公眾可登陸深圳市平安公益基金會網站、平安公益平臺進行在線捐贈。讓我們共同做鄉村科技教育的“燃燈人”,我們的點點微光,終成星海,照亮鄉村少年兒童的成長道路。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