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7月,熱浪席卷全國各地。據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根據公開報道不完全梳理,截至7月13日,浙江、四川各有1例熱射病死亡病例。河南、江蘇和福建也有多例病例。
中央氣象臺圖
多地陸續有熱射病病例,已有死亡病例
據澎湃新聞報道,7月初,杭州一名40歲的跑步愛好者在西湖邊晨跑后倒地昏迷,被診斷為熱射病從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了解到,該男子送醫體溫41℃,經急診搶救脫險。
另據浙江紹興市衛健委數據,6月1日-6月24日,該市報告中暑病例12例,其中重癥中暑1例;6月25日-7月7日新增報告中暑病例140例,其中重癥中暑13例。據溫州網消息,7月9日,溫醫大附二院龍灣院區急診接診了一名人體核心溫度高達42℃的熱射病患者,經過急診搶救后,至今還在急診EICU進行對癥支持治療。據溫醫大附二院和溫州市人民醫院統計,截至目前兩家醫院共接診9例熱射病患者。
據澎湃新聞報道,“一名49歲的男性患者6日下午被工友送來,他在車間工作時突然昏倒,入院時體溫40.7℃,已經休克。經檢查,患者多臟器功能衰竭并伴有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經過31個小時搶救,于8日凌晨去世。”浙江麗水市中心醫院急診科醫生吳建榮表示。
7月10日紅星新聞報道,華西醫院連續收治了3名熱射病轉診病人, 其中一人因病情來勢洶洶,多器官衰竭,在轉診至華西醫院時就發生呼吸心臟驟停,雖經全力搶救,但最終不幸去世。
7月12日現代快報報道,江蘇一名37歲的裝修工人連續工作4小時后,頭暈、頻繁嘔吐,被確診為熱射病。據了解,這是今年南京首例熱射病患者。
熱射病死亡率超過50%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ICU主任楊春華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熱射病是重癥中暑的一種,是患者處于高溫環境下,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熱平衡失調使體內熱蓄積的一種疾病。
“熱射病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死亡率超過50%,根據個人體質、熱射病救治時間早晚及發展程度等情況,死亡率會有所變化,”楊春華強調,當身體無法調節自身的體溫時,會發生熱射病。高溫導致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使身體溫度溫迅速升高。在10-15分鐘內,體溫可達到40攝氏度以上。如果不接受緊急救護,熱射病可導致死亡或殘疾。此外,也存在一些人群不太重視,以為只是簡單的中暑,處理上不及時,等到各個器官功能已經損害了才到醫院,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時候,死亡率就會增加而丟了性命。
國家衛健發布的《中暑預防與自救互救常識》公告中指出,熱射病的病死率高,熱射病導致的器官功能障礙,包括多個器官功能出現障礙或衰竭,也可以出現休克、心力衰竭、肝腎功能衰竭、橫紋肌溶解、腸粘膜屏障破壞、消化道出血、腸道功能衰竭、腦水腫-顱內高壓和內環境紊亂、電解質紊亂等。
楊春華表示,“熱射病一般發生在高溫環境作業人群、不通風且溫度高環境下的老年人、疤痕多散熱差的燒傷病人、先天汗腺缺乏人群等。”
出現熱射病怎么辦?
該如何預防和救治熱射病?楊春華建議,一旦出現中暑表現應立即離開“熱”的環境,將病人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到涼爽的地方后,盡量把外面的衣服脫掉,迅速給病人降溫,如果有條件,可將病人浸泡在浴缸的涼水里;用涼水噴灑在病人身上或用涼水擦拭病人的身體;涼濕毛巾敷額頭或冰袋冷敷腋窩、頸動脈等大血管的地方;如果是沒有完全昏迷到水都不能喝的情況下,這時要口服一些鹽水。一旦發現熱射病的患者,應當立即撥打120、110等,并及時送到醫院進行救治。
“如果出現頭暈、搏動性頭疼、惡心、極高的體溫(口腔體溫大于39.5℃),皮膚紅、熱、且干燥無汗,怕冷,快速、沉重的脈搏,意識模糊,口齒不清不省人事等表現,要當心熱射病。”
楊春華提醒,“平時出門,盡量要攜帶防曬工具,如遮陽帽、小電風扇,備一些藿香正氣水、風油精等降溫類藥物,及時補充水分、鹽分和礦物質。進入盛夏,氣溫升高,要注意防暑降溫,一旦出現輕度中暑癥狀,要及時處理和治療,防止進展為重癥中暑,特別要重點關注老、幼、病、弱等高危人群,一旦發生應立即處理,及時就診。”(趙萌萌、孔天驕)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