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抗結腸癌藥物研發有了新型候選分子

            2022-06-29 15:30:44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結直腸癌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三大高發腫瘤。6月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首次報道了去芳化異戊烯基取代酰基間苯三酚類天然產物的抗結腸癌機制和體內實驗,為抗結腸癌藥物的研發提供了一類新型候選分子。

            結直腸癌由結腸癌、直腸癌和肛門癌組成,其中,結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分別高達59.5%和61.7%。重要的是,結腸癌患者的死亡與癌細胞的轉移密切相關。研究表明,脂肪非典型鈣粘蛋白1(FAT1)是促進癌細胞遷移和生長的關鍵基因,與正常結腸組織相比,其在結腸癌細胞的質膜上會高表達。因此,研發能夠抑制該蛋白表達和下游信號通路的先導分子,是開發新的抗結腸癌藥物的重要突破口。

            PPAP類天然產物抗結腸癌活性研究示意圖。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

            昆明植物研究所許剛專題組長期從事藤黃科植物中多環多異戊烯基取代酰基間苯三酚類(PPAP)天然產物的研究,先后報道了系列結構新穎的高活性離子通道激活劑、抑制劑及多個抗腫瘤活性天然化合物。PPAP是一類具有異戊二烯和聚酮雜合生源的天然產物,全球已報道超過1000個;去芳化的異戊烯基取代酰基間苯三酚作為其中的一個亞型,由于結構相對簡單,尚未受到足夠重視,截至目前僅報道50余個。

            近期,許剛專題組從西南金絲梅中發現46個去芳化的異戊烯基取代酰基間苯三酚類化合物,包括1種新穎骨架和20個新化合物,是目前該類化合物報道最系統的工作之一。專題組與香港中文大學劉碧珊研究組合作,發現系列該類化合物對人結腸癌細胞株具有顯著的細胞毒活性。初步構效關系探討表明,末端雙鍵和4-OH是該類成分重要的活性基團。機制研究發現這兩個化合物可顯著抑制腫瘤細胞中FAT1等表達,并促進新的腫瘤抑制基因表達。在動物體內實驗中,還能顯著抑制腫瘤生長,且給藥后對動物體重無顯著影響,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國際期刊《歐洲藥物化學雜志》近日發表了相關成果。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