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為吸引人才落戶出臺福利政策,卻被有心人“鉆空子”。2020年5月至6月期間,47名不符合補貼領取條件的應屆畢業生,通過中介人員操作,騙領補貼49萬元。檢察機關區分情形分類處理,對其中的46人作出不起訴決定。近日,最高檢發布首批檢察機關貫徹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典型案例,韓某等47人詐騙案就在其中。
2019年6月,浙江省杭州市為吸引人才安家落戶出臺了相關政策,對來杭州工作的本科及以上學歷應屆畢業生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其中,本科1萬元、碩士3萬元。畢業生在申請補貼時限內,需在杭州市用人單位就業或自主創業,并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
2020年5月至6月期間,韓某、馬某等47名不符合上述補貼領取條件的應屆畢業生,通過中介人員邱某(以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四年六個月,并處罰金4萬元)操作,掛靠在邱某所在的杭州某公司短暫繳納社保,虛構勞動關系,騙領補貼共計人民幣49萬元。其中,韓某騙領補貼1萬元后,又介紹其他9名人員以相同方式騙領補貼9萬元,并收取好處費;馬某等其余46人分別騙領補貼1萬元或3萬元不等。韓某介紹同學李某等人騙補的聊天記錄
詐騙款到賬后嫌疑人收到的短信提醒
2020年10月,杭州市公安局蕭山區分局對該案立案偵查。該區檢察院提前介入,針對強制措施適用建議公安機關分類處理,對專門以騙補為業的中介人員邱某等建議提請批準逮捕,從嚴懲處;對認罪態度好的涉案大學生韓某等人建議適用取保候審措施,從寬處理。
2020年12月,公安機關對韓某等47人取保候審。為保證訴訟順利進行,運用杭州市檢察院、公安局聯合開發的“非羈碼”數字監管系統,通過對取保候審人員、辦案人員同步安裝“非羈碼”手機端,辦案人員利用外出提醒、違規預警、定時打卡和不定時抽檢等多重功能,對取保候審人員“碼”上進行實時監管。韓某等47人取保候審期間,均按要求定時打卡,無一人脫管失控。
2020年12月25日,公安機關將韓某等47人移送審查起訴,檢察機關嚴格審查證據,對涉案人員求學就業等情況進行補充調查。經審查認為,涉案47人均涉嫌詐騙罪,但危害后果、主觀惡性不同,應區別對待。其中,韓某積極介紹9名同學騙補,并收取好處費,社會危害嚴重,應當從嚴處理,依法起訴;馬某等46人犯罪情節輕微,且有自首、坦白、退贓等從寬情節,均表示認罪認罰,處于穩定工作、讀研的狀態,符合不起訴條件,可以從寬處理。檢察機關組織召開聽證會
因案件社會影響較大,檢察機關組織召開聽證會,邀請律師、人民監督員等擔任聽證員,廣泛聽取意見,自覺接受監督,并讓涉案金額相對較大的馬某等人參加。聽證員一致認為,應給予剛出大學校門的年輕人改過自新、服務社會的機會。聽取各方意見后,2021年7月23日,檢察機關對馬某等46人作出不起訴決定,予以訓誡,對韓某依法提起公訴。7月30日,法院判處韓某有期徒刑一年二個月,緩刑一年二個月。
檢察機關在辦案中發現,杭州市應屆高學歷畢業生生活補貼的申領手續相對粗疏,核發流程盡管快捷方便,但容易造成國家人才補貼款流失。對此,檢察機關建議有關職能部門彌補政策制度漏洞,加大監管力度,加強法治宣傳,開展政府補貼專項巡查行動等。經共同努力,2021年10月,有關職能部門調整了補貼政策,從源頭上防范了騙補風險。
來源:檢察日報正義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