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呷哺呷哺將關閉200家虧損門店 股價跌幅近80% 顧客吐槽越來越貴

            2021-08-23 10:39:22     來源:健康時報網

            “經過兩個多月的市場走訪,我們發現部分門店出現了嚴重的選址錯誤,導致虧損。這也是公司精心盤點后做出的決定,為的是持久的經營。”呷哺呷哺行政總裁賀光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呷哺呷哺將關閉200家虧損門店,斷臂止血。

            8月22日,健康時報記者致電呷哺呷哺官方,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由于疫情原因,多家門店已經臨時閉店,如果需要到店就餐,需要提前電話咨詢相關店鋪的詳細情況,確定相關店鋪是否正常營業。關于價格,目前不同的門店的價格略有調整,顧客需要根據所在門店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呷哺呷哺共經營1061家呷哺呷哺餐廳及140家湊湊餐廳。7月29日,呷哺呷哺發布公告表示,受計提資產減值損失以及部分地區門店受疫情影響無法充分營業的影響,呷哺呷哺預計今年上半年仍將面臨虧損。預計今年上半年,呷哺呷哺收入同比增長約59%;其凈虧損在4000萬元~6000萬元之間,相較于去年同期凈虧損2.55億元而言大幅收窄。


            呷哺呷哺總店鋪數超過400家,成為全國大型連鎖餐飲企業之一。圖片來自呷哺呷哺官網

            股價狂跌77%,呷哺呷哺關閉200家門店斷臂止血!

            1998年,臺灣商人賀光啟在北京創立呷哺呷哺,并將吧臺就餐形式和傳統火鍋完美結合,開創了時尚吧臺小火鍋的新業態。當時這種“一人一鍋”的模式此前極為少見,再加上親民的價格,使得呷哺呷哺在2003年非典期間迅速崛起走紅,并在之后飛速擴張。2014年,呷哺呷哺成功登陸港股,成為“火鍋第一股”。2016年,呷哺呷哺進入了發展的高峰期,平均每四天就新增一家門店。

            然而好景不長,上市后的呷哺呷哺逐漸進入發展瓶頸期。公司凈利潤的增長越來越慢,增速從2015年的86.52%逐漸下跌到2018年的10.00%,目前,呷哺呷哺的凈利潤已經連續3年下滑。2018年-2020年,呷哺呷哺的凈利潤分別為4.62億元、2.88億元、183.70萬元。

            而此次虧損的主要原因,其一,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約人民幣1.2億元,公司預計全年關閉呷哺呷哺品牌的虧損門店約200家;其二,2021年上半年門店經營部分地區仍然受到疫情的影響,而無法充分營業。

            大和發布研報表示,呷哺呷哺虧損主要來自于上半年公司有部分門店仍受到疫情影響,主要分布于華南、上海、湖北、湖南及華北地區,該等關閉門店占呷哺呷哺去年度營業額比例達19%,因此將今年每股盈利預測下調72%,2022至2023年預測下調15%,目標價降至9.7港元,重申“買入”評級。

            據了解,受公司經營業績虧損以及市場情緒等方面因素,呷哺呷哺自今年2月份便開始下跌之勢。2月16日至今,該股已經累計跌超77%,市值也隨之蒸發229億港元。

            多家門店已臨時閉店,價格貴成顧客爭議焦點

            “記得小時候呷哺呷哺很便宜,人均四五十就可以吃到滿足,現在十幾年沒吃了價格確實漲了不少。”網友鮑女士說。

            “我最愛呷哺呷哺獨有的麻醬變味了,現在再也沒有了最開始的味道,很多年前,我會為了吃呷哺坐車去北京,但當我們當地開了之后,味道真的不一樣,而且那種圍繞在一起,陌生人挨著,一個人吃火鍋不尷尬的場景也回不去了。”網友麥卡回憶道。

            “2017年倆人一份套餐119元就能吃得飽飽的,現在倆人單點180元都吃不飽。”網友雷女士說。

            呷哺呷哺是一個大眾消費為主的品牌。據了解,2017—2019年,呷哺呷哺客單分別為48.4 元、53.3 元、55.8元,2018年人均消費突破50元,到了2020年人均消費達到62.3元。在大眾點評軟件上,呷哺呷哺的人均價格更是升高到了70元—80元。“越來越貴”成為顧客對呷哺呷哺的吐槽。(高瑞瑞)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