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聯合發布的《關于印發長期處方管理規范(試行)的通知》規定,長期處方的處方量一般在4周內,最長不超過12周。《通知》中提到,在長期處方調劑方面,醫師開具長期處方后,患者可以自主選擇在醫療機構或者社會零售藥店進行調劑取藥。
這一政策對于院外藥店是利還是弊呢?
劉猛超 攝
長期來看,對具備‘雙通道’的醫保藥店是利好的
“長期處方藥鼓勵優先選擇國家基本藥物、國家組織集中采購中選藥品以及國家醫保目錄藥品醫保藥物,這勢必會導致處方回流情況的出現。”米內網零售研究總監林赟表示,從短期來看,這將使得患者到藥店購買的頻率、次數有所減少。
阿里本地生活醫藥健康高級專家白大偉也認為,開長期處方的患者的購藥習慣途徑已經形成,從短期來看,對藥店和電商平臺不會產生特別明顯的影響,但從長期來看,該政策對于院外藥店的影響是弊大于利。
不過林赟認為:“該政策對于具備‘雙通道’的醫保藥店是利好的,即對于醫保政策相對開放的地區的藥店,能夠進行醫保統籌的藥店及‘雙通道’藥店,是會受益的。”
5月10日,國家醫保局、衛健委發文表態將定點零售藥店納入談判藥品供應保障范圍,與定點醫療機構一起,形成談判藥品報銷的“雙通道”,確保國家醫保談判藥品順利落地。定點零售藥店與定點醫療機構形成互補,增加藥品供應渠道和患者用藥選擇,充分釋放前期談判所獲得的改革紅利。
承接外配處方,打通醫生、藥師、藥店信息聯動是關鍵
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戰略運營部某負責人則認為,藥店單獨做長期處方藥比較難,需要第三技術公司來打通醫生、藥師、藥店等多方之間的聯系。“藥店可以通過承接第三方平臺,例如互聯網平臺在線問診,醫生線上開出電子處方后,患者可以到線下藥店拿藥。”
“相比OTC產品,藥店對處方藥的掌控力較弱,全國性、全省性連鎖是工業的首選。藥店想要獲取處方外流,為患者、上游客戶創造價值很重要。藥店應積累管理處方藥的經驗,再做好慢病管理,積極配合廠家,做好院外市場。”上述負責人說道。
此次《通知》中提到,鼓勵通過配送物流延伸等方式,解決患者取藥困難問題。林赟表示,這給OTO即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提供了機會,促使OTO得到發展。
“一系列利好疊加下,零售藥店通過承接外配處方等方式提供優質藥學服務已是大勢所趨。”上述負責人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院外藥店在此過程中會分走一部分市場,但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沒想象中那么樂觀。
“受帶量采購的影響,目前在醫院開常用藥、慢病藥的價格比零售藥店便宜,而且零售藥店在醫保報銷上還存在很多問題。對于需要長期用藥的患者來講,還是在醫院開藥更優惠些。因此,下一步如何將醫藥、醫保等信息聯動起來,讓患者信息流動起來,在長期處方的管理中非常重要。”上述負責人稱。(郝倩玉)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