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醫療保障局對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4126號建議的答復》公布,國家醫保局指出,目前,青海省、浙江金華、河南濮陽等地,已針對部分需求大、金額高的中成藥品種開展了集采探索,取得了積極成效。下一步,國家醫保局將會同有關部門在完善中成藥及配方顆粒質量評價標準的基礎上,從價高量大的品種入手,科學穩妥推進中成藥及配方顆粒集中采購改革。
中成藥納入集采后,相關藥企該如何更好應對?
中成藥集采并非唯價格論
“西藥集采前已經解決了藥品的一致性評價問題,能夠通過質優價廉的評價原則篩選出優勝者。而中成藥因其復雜的配伍關系,難以套用西藥一致性評價方案,進行等效性及性價比之間的比較。”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陸洋教授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對于中成藥而言,截至目前,沒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藥效參比,即同一個品種,同一種處方,其在臨床上的藥效差異比較難評估。
由此,陸洋教授分析,同化藥不一樣,中成藥不按“價錢越便宜,越應進集采”的規律進行。“只要化藥的成分固定,保證含量是準確的,生物等效性合格,即是越便宜,中標概率越大。但像中藥,如果價格低于了原料成本,這其中的藥品質量會存在問題。因此,中成藥的集采一定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進行低價競標。”
“因為每一個中成藥它的差異性很大的,最終是否能中標進集采,是綜合考慮來打分的。”陸洋教授認為,這也倒逼企業需要更加重視臨床數據的收集、循證醫學研究、基礎研究或者臨床新技術申報。只有這樣才能說明,在這個品種上,企業的投入是比較大的,產品的質量是有保證的。
“在同樣的價格水平的范圍內,通過同類品種,不同的廠家,對于科技的投入,來評價出兩款產品之間的差異性。”陸洋教授稱,這是提醒企業方,在做好控價的前提下,還是要做一些質量控制及臨床數據的收集。只有自己對產品有把握,才能夠去說服專家,說服政府來進行集采。
中藥企業格局或許會被打破
“中成藥進集采是大勢所趨,國家此前在化藥上已經進行了五批的集采,各個方面都在逐漸成熟。中成藥的集采路徑和西藥不會有太大的差別,成效就看最后談判后的降價幅度是多少了。”昆中藥董事長楊承權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關于中成藥進集采,國家兩年前就已經放出消息了,“并不驚訝,在意料之中。”
“集采后,現有中藥企業格局或許會被打破,會造成行業洗牌,加快優勝劣汰。”楊承權表示,大企業在帶量采購下,調整之前的營銷模式,砍掉之前的一些中間環節,以量換價,還是依然可以獲得相應的利潤。對于中小型企業,市場同質化產品嚴重的情況下,勢必會讓競爭更加激烈。“過去的醫藥企業一味追求把品種做多,在集采后,小企業被兼并重組后,未來整個行業會朝著集約型、規模化的方向發展。”
陸洋教授認為,最初進中成藥集采的企業,主要針對的是大規模的、大品種、大企業,即科技含量或者說本身的企業的信譽相對好的企業。后期在這個趨勢之下,一些小的藥廠可能會被大藥廠兼并。
從以市場為中心轉變為以產品為中心
楊承權認為,集采之后,會倒逼企業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這個對醫藥工業也是挑戰。“中藥企業為適應新形勢,一定要走創新研發道路,加強新產品的科研、學術和循證醫學方面的投入,在政策引導下會讓部分企業從以市場為中心轉變為以產品為中心,更加重視真正具有臨床價值的創新藥開發。”
“中成藥用小規模生產,實現質優價廉是不可能的。從整個國際制藥企業來看,無論是中藥企業還是化藥企業,規模越大,采購原料的成本越低。因此,實現我國中藥企業的集中大規模化,各有所長的去做大做強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在陸洋教授看來,集采之后,大品種、普遍品種,會更多的分散到大企業去做,像一些獨家品種,特色品種,地方品種,則會在中小型的藥企得到發展,
對此,陸洋建議,企業不能總是做原來的老品種,靠‘吃老本’。而是要增強技術投入,正確定位企業在行業發展中還有哪些潛力可以被挖掘。(郝倩玉)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