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俞慧友?通訊員?劉維帥
“在我心里,我父親袁隆平是一位和藹可親、樸實無華的好父親,也是一位有‘舍小家為大家’‘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國之情懷的農業科技工作者……”8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后的第一個生日。這天下午,湖南省農科院舉行隆重的“袁隆平精神報告會”,深切緬懷這位常年生活和工作在這里的偉大科學家。會上,袁隆平的小兒子袁定陽研究員,飽含深情地分享了父親留給他、留給大家的精神寄托。
奠基:他鑄造了我國雜交水稻事業的“前生”
袁隆平畢生的精力,鑄造了我國雜交水稻事業發展的“前生”。
袁定陽回憶,父親大學畢業分配到湖南省安江農業農校。在那里,袁隆平立志“科技報國,以雜交水稻研究為終身事業”。此后,著眼于糧食增產實際需要,袁隆平開始雜交水稻研究,發表了跨越半個世紀依然是經典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為我國乃至世界雜交水稻研究點明了方向。
“父親始終將國家需求與雜交水稻發展的實際結合,他針對我國人增地減的嚴峻形勢無休探索,把雜交稻取得的重大新進展應用于實施‘高產攻關工程’、‘種三產四’豐產工程、‘三一工程’等,讓超級雜交稻的超高產潛力,變成了實際生產中的大面積超高產能力。”袁定陽說。現在,我國雜交水稻技術穩居國際領先水平,歷經了三次理論創新飛躍,實現了四輪高產重大突破。雜交水稻在國內外累計推廣面積90億畝,增產糧食8000多億公斤。1980年,雜交水稻作為中國第一項農業專利技術轉讓至美國,至今已累計獲專利使用費1億元。
一邊是稻谷濟世,一邊是赤心為民。
袁隆平一生,極為關心“三農”問題和農民疾苦,時刻牽掛農民利益,多次為了他們的利益向有關部門建言獻策。
“逢年過節我們家都很熱鬧。全國各地的很多農民朋友會主動來看望父親。”袁定陽頓了頓,談及父親的彌留之際,“哪怕生命彌留之際,他依然牽掛第三代雜交水稻、耐鹽堿水稻的試驗示范情況。現在,他的牽掛也是我們持續努力的目標。”
以湖南省農科院為例,現已自主建立了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體系,成果應用實現了雙季稻大面積示范畝產突破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并創下了長江中下游雙季稻周年產量的歷史新高。耐鹽堿水稻種植技術國際領先,在含鹽量3‰—6‰的海濱示范最高產量達533.95公斤。耐鹽堿水稻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今年3月正式啟動建設。在湖南,還新建了耐鹽堿水稻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等21個省部級實驗室、工程中心。
傳承:后來者續寫雜交水稻事業的“今生”
“袁隆平同志雖然走了,但他留給了我們雜交水稻創新團隊、雜交水稻創新理念和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留給了我們袁隆平精神,我們要好好傳承下去。”湖南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柏連陽說。在湖南,有一個不太好的“過去”——“鎘大米”。
對于這一問題,湖南農業科技工作者前仆后繼地著力攻克和解決。目前,農業農村部批示湖南省農科院組織開展鎘低積累水稻品種自主區域試驗。今年,湖南共計在湘陰、醴陵、衡陽等地試驗示范共計220畝,降鎘效果顯著,鎘低積累水稻品種鎘含量遠低于對照品種和國家安全標準。
“鎘低積累水稻研究實現了3個率先:率先研創出不含外源基因的‘基因編輯低鎘水稻’;率先建立理化誘變定向改良技術,并培育出鎘低積累雜交稻及高檔優質常規稻;率先發現了鎘吸收主效基因天然缺失型雜交稻基因種質。目前,我們還培育出了穩定鎘低積累的西子系列、蓮兩優1號、蓮兩優100及高檔優質稻也香100等。我們的技術及品種應用,有望從根本上解決‘鎘大米’問題。”柏連陽說。
“我們研發的一種香型超級雜交稻新品種,超高產的同時,還高抗稻瘟病、高抗倒伏。米質可達一級優質稻品質。超級雜交稻不僅可以高產,它還能優質。”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鄧啟云說。相對常規稻育種而言,雜交水稻的育種難度高很多。不僅要求其父本、母本都要優質,同時還要求品種的父母本“配合力”好、好制種等。因此,雜交稻優質化過程相比常規稻品種的優質化過程,時間上更長。
“但雜交稻的優質化,在技術上實現沒有問題。要保障人民吃飽的同時吃好,我們會繼續堅持超高產的前提下,追求超級稻品種的優質化發展。這也是我的導師袁隆平先生一直堅持的原則和理想。事實上,超高產和優質并不矛盾,只是同時‘兼容’兩者,攻關難度更大。但我們有信心。”鄧啟云肯定地說。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