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歐洲疾控中心將名為“拉姆達”的新冠變異病毒列入“監控變異毒株”的列表中。
根據各國和地區公告不完全統計發現,截止到7月19日,“拉姆達”病毒已在31個國家和地區被發現,目前國內尚未報告“拉姆達”變異病毒相關的病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警示,“拉姆達”變異病毒可能具有更強的傳播力及抗藥性,已經將它列入重點觀察名單。7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突發事件委員會稱,新冠病毒目前在世界上的許多地區蔓延,趨勢令人擔憂,未來極可能出現更危險的新變種病毒。“新的、可能更危險的變體病毒出現并在全球蔓延的可能性很大,這些變體可能更難控制”。
圖片來源于世界衛生組織。
“拉姆達”變異病毒如何發現的?
據半島中文網報道,拉姆達毒株最初于2020年8月在首都利馬報告,2021年4月以后的新增感染者中的檢出率為8成。
世界衛生組織6月14日發布報告,將最早在秘魯發現的C.37毒株以希臘字母λ(拉姆達)命名,并列為“需要留意”的變異病毒之一。
目前,秘魯新冠肺炎人均死亡率最多,每10萬名居民中,有596人死于新冠病毒。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網站上發布的一份報告,造成高數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拉姆達突變體的出現。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中說,拉姆達毒株的刺突蛋白存在數種基因突變,潛在具有更高傳染性、更強抵御中和抗體的能力,不過目前人們掌握的證據不足以確認這些突變的全部影響。針對這種毒株還需進一步研究以確定所需對策。
“拉姆達”已擴散至31個國家
世衛組織在6 月 15 日的報告中指出,已在世衛組織五個區域的 29 個國家、領土或地區發現了 lambda 變體。
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6日報道,在澳大利亞成為最新發現“拉姆達”的國家后,這個毒株已經擴散至31個國家,在南美國家的傳播率尤其高,現在占整個秘魯新增病例的約81%,鄰國智利感染該變種的患者也達到新增病例的約1/3。
WHO稱, 其中一些突變可能增加病毒的傳染能力,或降低某些抗體中和病毒的能力。不過,英國公共衛生部稱,這些影響還只是理論上的,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這種變種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或使目前使用的疫苗效果降低,需要開展更多研究來確定這一突變是否真的影響了病毒的行為。
目前疫苗仍有效
WHO稱,其中一些突變可能增加病毒的傳染能力,或降低某些抗體中和病毒的能力。例如,“拉姆達”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病毒借此附著到人體細胞上)中有一個被稱為F490S的突變。發表于《基因組學》雜志7月刊上的一篇論文指出,F490S可能是一種“疫苗逃逸突變”,它既可能使病毒更具傳染性,也可能降低疫苗產生的抗體識別變異的能力。
不過,英國公共衛生部稱,這些影響還只是理論上的,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這種變種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或使目前使用的疫苗效果降低,需要開展更多研究來確定這一突變是否真的影響了病毒的行為。巴西伯南布哥聯邦大學教授若內斯·阿爾布開克近期接受新華社記者視頻連線采訪時表示,戰勝新冠病毒及變異毒株的希望在于大規模接種疫苗。此外,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手段仍是必要的。荊雪濤整理。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