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加班成了企業文化,破除“內卷”從取消“大小周”開始

            2021-07-20 09:45:49     來源:北京日報

            近日,字節跳動宣 布,將于2021年8月起取消“大小周”制度。此前,幾家互聯網公司陸續宣布取消“大小周”制度。“大小周”制度從實行到取消始終爭議不斷,其背后折射出 當代年輕人對于“加班”的不同認知和態度。不可否認的是,“加班”成了當下不少年輕人的生活常態。他們如何看待加班?怎樣應對加班?公司是如何從制度層面 做到讓年輕人“主動加班”的?

            視覺中國供圖

            壓力:來自于人才“優化”

            早 上10點,在互聯網公司聚集的后廠村,乘客陸續走出從西二旗地鐵站。各大互聯網公司的接駁車,早已守候在附近的路口。地鐵站距離公司有3公里,算上坐滿一 車人的時間,林銳經常要在接駁車上待半小時左右。這段時間,她通常要開始回復一些工作郵件。就職于某知名互聯網公司的林銳,在接駁車上開始了她一天的工 作。

            大概10點半左右,林銳到達公司,隨意吃了兩口面包。公司的免費早餐,只提供到10點半,只有提前來上班的人才能吃得上。

            林銳的崗位是制片人,當有項目時,加班對她來說是家常便飯。因為需要對接公司內外不同的團隊,溝通的過程通常也十分漫長,如果有工作卡在林銳這里,她就會感覺壓力倍增,她不想因為自己耽誤整個項目的進程。

            有 項目時,林銳經常晚上10點才會離開公司。“反正回家也要看文件、寫方案,還不如就在公司完成。”她的手機24小時處于開機狀態,她曾在半夜接到客戶的方 案反饋電話,并要求她第二天上午提交修改后的方案。剛睡了沒一個小時的她,只得爬起來修改,“什么樣的客戶都有,沒辦法。”林銳有些無奈。

            林 銳所在的互聯網公司,每個人崗位不同,面臨的壓力也不相同,公司內部隱形的“人才優化”制度卻懸在每一個人頭上。每半年,林銳和同事們都會面臨一次評級, 根據他們的日常工作、績效完成情況等,部門領導會對大家評級,然后部門內部根據評級情況給大家排名,這個排名在公司內部是公開的。如果經常排名倒數,人力 部門會找到部門領導,詢問這樣的人是不是已經不適合公司的工作,需不需要人才“優化”。“說得挺好聽的,其實就是末位淘汰,不適合這個崗位的人就得走。有 沒有進行人才‘優化’,也是公司對人力部門的一項考核標準。”林銳說,在這樣的壓力下,自己對加班是沒有選擇權的。

            文化:加班成為一種氛圍

            加班與評級考核有必然關系嗎?林銳說,對于自己工作的部門來說,看似并不一定。每人每年至少要有一個項目,是這個部門的硬性績效要求,但項目到底能不能做成,顯然不能只靠加班,“有時候也有運氣的成分。”

            林銳的一個前同事,幾乎每天都要在公司工作到10點之后,對每一個客戶的方案,她都翻來覆去地改,最多一次改了8遍方案。但不知道什么原因,一年下來還是一個項目也沒做成。“互聯網公司普遍有加班的氛圍,很多人會覺得,身為一個互聯網人,不加班會不好意思。”林銳說。

            不同的部門也會有不同的加班風格,而這通常跟部門領導的個人風格有關。林銳的直屬上司就是一個“工作狂”,有項目忙起來時,她的上司經常在公司待到深夜,林銳說:“即使我們手頭的活兒干完了,可領導沒走,我們怎么好意思走呢?”

            在 互聯網公司工作的蔡思潔,也遇到過相同的上司。她之前實習的互聯網公司,部門領導一年365天除了休息日,基本上會在晚上10點之后才離開公司,部門同事 也基本會等到領導走后再離開。有一次,蔡思潔因為要提前回學校,比領導先走了一會兒,結果第二天就被領導找去談話,問她是不是工作內容不飽和,手頭沒有足 夠多的事可以忙。這讓蔡思潔感到十分委屈:“明明當天的工作已經做完了,為什么我就不能正常下班呢?”

            其 實,很多身處互聯網公司的年輕人都覺得,加班有時候并不能給工作帶來直接的效果。蔡思潔說:“有時候就是耗時間罷了,一想到反正今天得在公司待到很晚,白 天就會磨磨洋工,工作狀態并不是很好,有時候拖著拖著就到很晚了。”林銳則說:“很多時候,工作是沒有上限的,你今天的工作做完了,明天還會有新的工作, 上司永遠會讓你不斷完善。所以我也并不想每天做太多,但在辦公室的時間還得待夠,好顯得工作很忙。”

            福利:讓年輕人“主動加班”

            外界有很多評價稱互聯網公司的福利待遇好,可不少身處其中的員工卻覺得,這些福利待遇只是讓大家“主動加班”的一種手段。

            在 林銳的公司,每天上午10點半前有免費早餐,晚上6點之后有免費晚餐,而這兩個時間恰好也是公司規定的上下班時間。所以,只有每天提前上班、晚些下班的人 才可以享受到公司的免費餐。通常,公司也會有下午茶和免費的零食供應,“吃完下午茶,到晚上6點開飯的時候還不餓,那就等著在公司七八點再吃飯,再等著9 點半打可以報銷的出租車回家。這一拖,就要在公司待到很晚,而只要在公司,就不可能不加班。”林銳說。

            而蔡思潔所在的公司,每日三餐也是免費的,但早餐只供應到9點半,而他們上班的時間是10點;晚餐是從7點開始,下班時間卻是6點,同樣晚上9點半之后打車可以報銷。如果每周末要到公司加班,打車費公司也給報銷。

            蔡 思潔之前實習過的那家互聯網公司,更是提出了大家只要在公司周圍3公里之內租房,便可以提供租房補貼的福利制度。大部分人為了拿到租房補貼,拼命在公司周 圍3公里內的小區找房,導致周圍的房租價格水漲船高。在那周圍,一個三居室里的單間,月租幾乎沒有低于4000元的。蔡思潔說:“這看似是福利制度,其實 就是圈定了大家的生活范圍,生活的重心就圍繞著公司。公司里免費的餐廳、健身房、藥店、便利店什么都有,年輕人的生活需求基本都能滿足了,工作和生活根本 都分不開了。”

            態度:期待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取消“大小周”制度,在林銳和蔡思潔看來,并不那么重要。因為加班、隨時工作已經成了生活的常態。在互聯網公司,基本都有企業內部的溝通軟件,這些軟件就像24小時讓人無法脫離工作的控制器。

            蔡 思潔說,如果領導通過這個軟件給你發消息,你看到之后會有一個“已讀”的標志,領導就知道你已經看到了這個消息。“如果你沒有及時回復,有些領導就會不高 興,即使這是在你下班的時間。”據了解,有些互聯網公司的溝通軟件,會有緊急呼叫功能,如果你沒有及時看到企業內部溝通軟件上的信息,對方可以通過緊急呼 叫功能,直接以AI電話的形式打到你的手機上,催促你及時回復對方的信息,而這些功能都是24小時在線的。

            在 蔡思潔看來,加班也并不都是無效的。最近她接連加了幾個月的班,周末幾乎都沒有休息,有時候晚上跟朋友一起吃飯,還要不時停下來回復信息。但幾個月的努 力,讓自己最近策劃的話題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達到了心理預期。雖然加班的過程中壓力很大,也時常抱怨,但最終的結果讓蔡思潔覺得幾個月的加班都是值得 的。而林銳今年主導的項目也獲得不錯的評價,讓她回想起那些沒日沒夜改方案的日子,也覺得很有收獲。

            對于加班,林銳和蔡思潔都表示:“其實,加班這種形式并不完全令人反感,為了達成自己心中的目標而多做一些工作,都是心甘情愿的。但如果加班變成了強制,無論是隱形的強制還是直接的強制,那就容易讓人抵觸。所以,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擁有自由選擇是否加班的權利。”

            專家:破除“內卷”從取消“大小周”開始

            加 班成為許多互聯網公司的常態,這是不是一種“內卷”的表現?對此,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朱濤分析稱,為了吸納更多的人才,大部分互聯網公司都曾經歷過大規模 擴張,這就導致公司的人員變多。但目前互聯網公司的許多業務已經趨于穩定,發展的速度遠沒有趕上人員增長的速度,這就導致了公司內部出現“內卷”現象。朱 濤進一步解釋說:“通俗來講,就是活兒還是那么多,但每個人承擔的工作少了,這就促使大家開始進行內部競爭,比拼一些并不一定有實際產出的東西,例如加班 的時長。所以說,很多僅僅是迫于‘加班氛圍’的加班,就是一種內卷的表現。”

            而 對于這種“內卷式”的加班該如何破除?朱濤表示,目前各大互聯網公司陸續取消了“大小周”制度,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破除這種“內卷式”加班的嘗試, 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鼓勵員工提高日常工作效率,拒絕無效加班。雖然在短時間內還難以完全動搖長期形成的加班文化,但這卻是改變的開始。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