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河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院長、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河南省中藥資源普查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河南省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陳隨清教授,做客河南新聞廣播《大醫生來了》特別節目“守正創新,路在腳下”時表示:
河南中醫藥發展歷史悠久,是醫圣張仲景故里,是中醫藥學的主要發祥地,盛產四大懷藥、山萸茱、金銀花、丹參等大宗中藥材。
做好中藥材資源普查,摸清中藥材資源家底兒,緊抓住當前我國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契機,守正創新,助力我省中醫藥事業良性高效發展。
河南中藥歷史悠久名揚天下
陳隨清院長講到,在國家中醫藥發展歷史當中,河南產野生或人工栽培的中藥材,都有很大的支撐作用。歷史上中藥最早的經典《神農本草經》有365種藥材,現在考證有三分之二都有分布在我們河南境內。神農嘗百草,主要的足跡就遍布以我們河南為主的中原大地上,這體現了在早期歷史上,河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中藥材的原產地。
從野生到人工栽培這個過渡當中,河南人民也貢獻了很多的智慧和力量,比如說唐代之前,已開始了地黃從野生到人工栽培的馴化。山藥的人工栽培也起源于河南。四大懷藥從宋代開始,已經在藥材市場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了。在明代就有以”一邑“而供天下,意思就是以這一個地區生產的供全國所用,證明了當時懷山藥的產量之大。
為配合豐富的藥材交易需求,歷史上就形成了河南百泉、禹州兩大中藥材市場。當時有“不到百泉藥不全、不到禹州藥不香”的說法。這個”不全“的意思,就是中藥處方要想配齊整,要到百泉去采購才行,說明那里生產交易的中藥種類和產量,已經有很重要的市場地位。”不香“就是這個藥材要在禹州那兒進行炮制加工,否則藥性出不來,所以禹州藥市的特點就是藥材遵古炮制,這在國內市場上是非常有名的。
產地種植出來的叫中藥材,中藥材要經過炮制加工之后,成為中藥飲片,就是我們在藥房里面拿的那個可以直接煎煮的藥,所以中藥材的炮制加工非常重要。
藥材好,藥才好。地道藥材孕育特色企業
陳隨清院長表示,中藥材講究的地道性,涉及生長區域的氣候、降雨量、日照、土壤、生態環境甚至包括歷史文化的積淀等等。
河南地處中原,氣候適宜,四季分明;省內太行山、桐柏-大別山、秦嶺東部伏牛山等山系,是多種大宗地道中藥材的主產區。
盛產懷山藥、懷地黃的焦作一帶,是太行山南坡往東,由黃河水沖積形成的一個平原,特點就是土質疏松、土層厚。因山藥要挖到一米到一米二那樣,所以土壤首先要深厚;其次沖積平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有機質豐富、土壤肥沃,第三個特點就是沖積這個土壤土質疏松,透氣性好。這兩個藥材其他地方一般種不好,就是要求土壤厚,土質肥、透氣好,還要有水能滋養。
南陽是張仲景故里,1800多年前的張仲景就是在這里行醫采藥、著書立說。境內的伏牛山為秦嶺余脈,有“天然藥庫”之譽。那里盛產山茱萸、天麻等藥材。仲景宛西制藥生產的六味地黃丸,就打出“藥材好,藥才好”。六味地黃丸的處方有六種藥材組成,地黃、山藥、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澤瀉,這其中有三種藥材都是河南產的地道藥材。懷山藥、懷地黃是四大懷藥之二,山茱萸主要產自伏牛山。
六味地黃丸是宋代錢乙的處方,當時是用于小兒發育遲緩的,后來在長期應用過程當中,發現他對成年人特別在滋陰補腎方面,有非常好的療效。六味地黃丸這個組方還是遵循古法的,這個制劑工藝,過去主要是水丸、大蜜丸。建國以后我們現代科學技術也應用于中藥生產,那么仲景宛西這個是六味地黃濃縮丸,一次服用量不大,也利于保存。他們把這種古老的中藥的經方驗方,變成一種符合現代人的服用習慣,包括現代人的一些疾病譜的變化,又做了一些新的研究。
摸清資源家底兒,建立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
作為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河南省中藥資源普查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河南省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陳隨清院長表示,目前正在進行的第四次全國中藥材普查工作目標就非常明確:
一是野生資源到底有多少,尤其是醫療保健用的基本藥物,中成藥目錄里面用到的所有中藥原料,在全國的野生分布、人工栽培生產的情況到底怎樣,能不能滿足需求。因為隨著健康中國的提出,社會對保健品、食療這一塊兒的需求量很大。那么國家從戰略規劃上要摸清家底兒、做好規劃。
二是搭建中藥材規范化生產、人工栽培等方面的產業技術建設體系。現在大家崇尚自然、崇尚野生,主要是最近幾十年我們人工栽培過程當中追求產量和效益,給大家造成了一個不好的印象,這是中藥材從野生到人工栽培過程當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是可以通過人為的,如比政府干預、專家介入等,來制定規范管理。
所以政府一直很重視這個藥材的生產,早在2000年到2003年都已經出臺了《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簡稱GAP),對藥材生產種植過程當中,包括種質種源、田間生產、采收加工進行技術規范和管理。
通過規范,是可以減少或者避免農藥重金屬殘留等。人工栽培的藥材,如果按規范生產,在人工調控后它的質量會更均一,這就是它比野生藥材類相比的一個優勢,藥企在這個過程中是起到了一個領頭羊的作用。
守正創新正當其時,讓中醫藥瑰寶閃耀中原
5月12號,來河南南陽考察調研時,第一站首先去了南陽醫圣祠,這對我們河南、對我們國家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2019年10月25號,祖國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的理念,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并指出“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發展方向。
陳隨清院長表示,建國70年來,中醫藥在創新研究過程當中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他理解守正創新的”正“,就是按照中藥自身發展的自然規律,就是我們中醫藥的特色,抓住這個”正”,就是抓住了創新過程當中的牛鼻子,給我們這個行業的發展制定了一個非常正確的方向。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打造道地藥材強勢品牌,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未來的發展前景非常可喜,但同時責任重大,任重道遠。希望我們共同努力,讓中華醫藥這塊瑰寶,在中原大地上越來越閃亮。
本文轉載自:《大醫生來了》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