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放送協會(NHK)4月20日報道,日本政府已限制從福島縣海域捕撈的黑鲉上市,原因是從此前捕撈的黑鲉中檢測出所含放射性物質超標。這是日本政府自去年2月25日全面解除海產品上市限制14個月來,第一次對從福島捕撈的魚類采取此類行動。
就在本月13日,日本政府不顧國際社會和本國人民的反對,決定從2023年開始將福島核廢水排入大海,并聲稱經過處理的水沒有危害可飲用。短短一周時間,福島魚就立馬出來“打臉”了。此次超標黑鲉的體內被檢測出270貝克勒爾放射性物質銫,超出《日本食品衛生法》所規定的標準值。
還沒開始倒核廢水,就已經放射性物質超標?作為日本的近鄰,中國老百姓今后到底還能不能愉快地吃海鮮了?
對此,中國農業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中國科協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劉雅丹研究員對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表示,先別慌,目前來看,海鮮還是可以放心吃的。我國是水產品自給率較高的國家。在國家沒有給出進一步的消費指導意見和建議前,老百姓暫時不用改變現有消費習慣和計劃。
近期暫時安全:我國從日本進口海產品占比較低且質控嚴格
根據海關總署2019年數據顯示,我國從俄羅斯、厄瓜多爾、印度、加拿大等從10個國家進口的海鮮產品金額占總金額的近七成,而日本并不在我國進口海鮮十大來源地之列。劉雅丹也表示,我國從日本進口水產品占比非常小,且我國對水產品進口有嚴格的質量把控流程,所以消費者暫無需太過擔心。
至于媒體報道的國內一些廠商、商超取消與日本供應商的采購合同、取消進貨等行為,更多的也是在對日本政府決定向海洋排核廢水這種“不負責”行為,表達一種態度,并非說明海產品質量和安全已經受到實質性危害。
遠期難以預料:核廢水將直接影響海洋生物的生長繁殖
現在暫時可以放心,那么未來呢?劉雅丹此前為中國科協官方微信、國家科普平臺“科普中國”撰文時表示,被傾倒入海的核廢水將直接影響到魚類、貝類等海洋生物的生長與繁殖。此外,核廢水中含有的碳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易被海洋生物吸收,在魚體內的濃度可達正常值的5萬倍。
“受過量放射性物質污染的水產品主要通過外照射和內照射兩種途徑損傷人體,并以內照射為主。如果食用了受污染水產品,放射性核素經食入后沉積在體內,既具有生物化學毒性,也會對周圍組織或器官造成影響。”
根據一家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的計算結果顯示,福島核廢水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就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3年后美國和加拿大就將遭到核污染影響,10年后蔓延全球海域。
到時候,即使不是從日本直接進口的海鮮,而是國產海鮮,只要是在被核廢水污染的水域捕撈或養殖的,都會受到污染,不能食用。
劉雅丹撰文指出,魚類是海洋生物的主體,在它們進行跨洋流動時,常常會把自己身上的放射性物質帶到另一片干凈的海域,并快速讓周邊海域遭到污染,造成嚴重的惡性循環。2012年,美國研究人員在距離日本近1萬公里外的美國西海岸發現,有藍鰭金槍魚竟攜帶來自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污染物!這個結果比很多科學家的預想都糟糕得多。
那么核廢水的影響大概多久之后會減弱?目前沒有特別準確的評估。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周永生教授接受中新網采訪時曾指出,“這對環境的破壞比較深,且是長期的,可能幾十年后人們就會看到比較嚴重的負面后果。”
據中國日報4月21日報道: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組委會宣布,為運動員村餐廳所提供的“大家的食物計劃”餐單已經確定,其中將包括福島縣等日本核泄漏地區的食材及當地特色菜。消息一出,連日本本國網友也看不下去了,批評這樣招待客人“很失禮”:“就像用切爾諾貝利附近的食物招待全世界的運動員一樣。說白了是很失禮的。”
對于中國老百姓來說,雖然來自日本的海產品暫時離普通老百姓的餐桌還比較遙遠,但如果核廢水真的如期傾入海洋,用劉雅丹的話說,“不僅會影響全球的海鮮,更是會對全世界人民的健康產生威脅,對環境的破壞也是長期的。”只希望到時,日本不要真的失禮于世界。(李娟)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