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鄉村振興路上腳步鏗鏘

            2021-04-21 10:07:24     來源:瀟湘晨報

            4月13日,北屯市雙渠匯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社員將羅氏沼蝦幼體放入育苗池。近年來,十師一八三團依托團場豐富的水資源,積極培育引進特色水產新品種,發展高效水產養殖業,為職工群眾增收致富開辟新路徑。曹士葉 攝

            兵團各團場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多元化布局產業,把發展潛力變為發展活力,形成了特色種植養殖、自主創業、就近就業的發展格局,拓寬職工群眾增收渠道,職工收入趨向多元化。近年,隨著兵團團場綜合配套改革的深入推進,職工群眾生產經營思路更加活絡,敢想敢干的信心倍增,不斷激發出促進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鄉村振興的腳步更加堅定。特色種養奏響“致富樂曲”一犁春泥,萬頃新綠。在一師十三團,田間地頭春潮涌動,處處是躬耕勞作的身影。十四連職工陳富安地里的色素辣椒已經播種完成,此時他正在田埂上查看鋪膜情況。原本多年種植棉花的陳富安,了解到目前色素辣椒市場需求大、行情好的情況后,開始嘗試種植色素辣椒。“連隊‘兩委’鼓勵我們發展多種產業,多渠道增收。前兩年,在連隊的組織下,我們去阿克蘇、庫爾勒等地考察學習別人的種植經驗,心里更有底了。連隊協助我們與企業簽訂了訂單,企業為我們提供種子及種植技術服務,并負責收購,解決了后顧之憂。去年種植色素辣椒,我的收入確實增加了不少。”陳富安說。近年來,十三團在穩定棉花種植面積的同時,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扶持職工發展特色種植業,今年全團計劃種植辣椒近2000畝。在辣椒種植上,幫助職工選取抗病強、產量高、品質好的品種,助力職工增收。在三師四十四團五連的鴿舍養殖房內,又增添了數十只小生命。4月14日,五連鴿舍養殖房內,一只只種鴿歡快啄食著。布魯汗·艾力在忙著為鴿子配料,然后精準地分配到每個鴿籠的食盒內。布魯汗·艾力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外出務工,在連隊從事公益性崗位工作。連隊引進養鴿產業后,建起了養鴿基地,有養鴿經驗的布魯汗·艾力就利用工作間隙兼職在鴿舍干起了日常喂食、打掃的工作,一個月又多了近千元的收入。如今,鄉村振興的春風吹遍墾區大地,為產業發展帶來無限機遇,處處涌動著生機與活力。一家多業撬動“增收杠桿”伊犁墾區的春天如詩如畫,到四師六十一團休閑游玩的游客多了起來,該團八連職工楊歡經營的奶茶店也進入銷售旺季。楊歡和丈夫原本在連隊種果園,收入比較單一。近些年,楊歡借助團里優惠政策補貼,租了一間店面開起了超市,同時代辦快遞業務。2019年,她又在團場商業街開起了一家奶茶店。去年,楊歡家年收入達到12萬元。六十一團毗鄰霍爾果斯口岸,緊鄰312國道和清水河經濟技術開發區,依托地理優勢,團場將發展第三產業作為促進職工群眾多元增收的突破口,積極搭建平臺,出臺優惠政策,鼓勵職工群眾一人多崗、一家多業、多元增收。截至目前,該團從事二、三產業人數超過800人,非農收入占比達46%。近日,隨著春耕春播的開始,三師伽師總場嘉和鎮一連“十小店鋪”也變得熱鬧起來。該連群眾阿不杜扎伊·阿不都克里木的拉面店,不到2個月盈利已近萬元。阿不杜扎伊·阿不都克里木高興地說:“沒想到生意會這么好。現在我雖然每天特別忙,但是忙得高興,忙上一年,我就能買輛車了。”幾個月前,阿不杜扎伊·阿不都克里木還是個普通農戶。連隊鼓勵職工群眾在家門口創業增收,在援疆資金的支持下,建起“十小店鋪”創業一條街,阿不杜扎伊·阿不都克里木就在街上開起了拉面館。伽師總場嘉和鎮立足實際、堅持用好“十小商鋪”項目,讓職工群眾在家門口創業就業增收。“十小商鋪”開業運轉一年多來,給職工群眾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還激活了連隊經濟。4月13日,在六師共青團農場職工創業園里,共青團農場一連職工竇喜娥的花店里擠滿了前來買花的顧客。春節剛過,竇喜娥就備好棉種等農資,早早完成春播,又全身心投入到花店經營中。竇喜娥說:“現在都是機械種植、采收,人力節省了,我便開起了花店,現在花店生意穩定,加上種植,每年幾十萬收入穩穩的。”該團引導職工群眾加入房屋裝修、商貿、餐飲、物業、家政等服務行業,增加了職工群眾的收入。地邊地角變身“綠色銀行”春風拂過田間,當前正是山藥種植的好時節。4月10日,六師一○五團六連種植戶房兆東在地頭忙著開溝、覆膜、埋種子,在棉花地旁邊種上了幾行山藥。為拓寬增收渠道,增加職工收入,一○五團積極鼓勵職工,在抓好棉田管理的同時,充分利用田邊地頭種植經濟作物,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讓不起眼的“閑地”變成職工群眾增收的“寶地”。在地邊地角種植經濟作物,已然成了一○五團職工群眾增加收入的新途徑。房兆東說:“利用‘邊角’一畝地能掙1000元,雖然辛苦一點,但土地利用率高,收入也上去了。”七師一二七團十一連通過連隊人居環境整治,清理出部分土地,連隊鼓勵職工群眾發展特色林果業,在美化連隊環境的同時實現增收。職工張順宏承包了30畝地,種上了榛子,并在榛子林帶間套種上花生和南瓜。“今年是我種植榛子的第二年,因為品種優良、管理到位,榛子明年就將大面積掛果。剛開始,榛子一畝地產量30至40公斤,每公斤40元左右,5年后,估計一畝地產量200公斤,加上每年花生和南瓜收入,充分利用邊角地帶,也能取得大收益呢。”張順宏充滿希望地說。在十一連居住區的邊邊角角,種植了杏子樹、蘋果樹、榛子樹等,家家小庭院種滿了草莓、菠菜、西紅柿等,變身為果蔬園,連隊里的地邊地角也變成了職工群眾“綠色銀行”。見縫插針,土里刨金,十一連帶動職工群眾,在連隊邊角地積極發展特色種植,使之成為經濟增長新亮點,促進林業農業雙增收。各團場想方設法搭建增收平臺, 職工群眾巧增收、雙增收,小康道路越走越寬。

            【來源:兵團日報】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