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長沙3名非法捕撈案當事人被提起公益訴訟 放生3400尾魚

            2021-03-30 09:12:24     來源:瀟湘晨報

            2021年3月29日上午,長沙縣人民檢察院聯合長沙縣農業農村局、長沙縣河長辦、長沙縣公安局、長沙縣行政執法局等單位,督促三起非法捕撈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當事人,在撈刀河流域開展了生態修復增殖放流行動,共投放22厘米長的鳙魚、鰱魚共3400余尾。

            “我不過是在撈刀河里放了幾個‘地籠子’網魚,怎么就犯法了?”“我就弄個小工具搞點魚,這也不行?”案件移送長沙縣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時,駱某等人依然不理解自己的行為為什么是犯罪。“請仔細讀下刑法第三百四十條非法捕撈水產品罪,違反保護水產資源法規,在禁漁區、禁漁期使用禁用的工具捕撈水產品,情節嚴重的,就涉嫌這個犯罪了。”檢察官拿出了長沙市人民政府發布的,從2020年7月1日起施行的《關于長沙市重點水域常年禁漁的通告》指出,撈刀河為常年禁漁水域,禁止使用地籠、電魚、炸魚、水上浮動、可視、遙控等設備。

            由于三人非法捕撈水產品的行為可能造成生態環境和資源的損害,長沙縣人民檢察院同步作為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辦理。“我就網了7條魚,這也破壞生態環境嗎?”“我搞的那點魚算什么嘍,有這么大影響嗎?”三個當事人不理解。“你知道長江十年禁漁行動嗎?我們長沙市重點水域常年禁漁就是在落實這個行動。”公益訴訟檢察官耐心地告訴駱某等人,在過去幾十年快速、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下,長江的水域環境被破壞得越來越嚴重。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達到最差的“無魚”等級,實現禁捕,讓長江休養生息,已迫在眉睫。不論是讓大魚小魚蝦米有進無出的“地籠”,還是各種可視、遙控設備,都會直接威脅魚蝦等種群的生存,對漁業資源的破壞無法估量。

            公益訴訟的目的在于生態修復,為此,長沙縣人民檢察院與縣農業農村局、河長辦、公安局、行政執法局等單位溝通后,督促當事人出資購買魚苗投放到非法捕撈河段。“本次增殖放流選擇的魚種,是由長沙縣農業農村局根據放生地(即撈刀河水域)具體情況確定的,選擇的鰱魚等魚種適宜在該水域生存。”檢察官告訴記者,增殖放流秉承的是恢復性司法理念,通過當事人對已經衰退的水生生物資源進行補充和恢復,實現修復水域生態環境,維護生態系統穩定的目的,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

            “讓生態環境的破壞者變為修復者,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工作效果顯著。”長沙縣河長辦負責人說。“我們希望通過和檢察院的這次活動,加大禁漁宣傳力度,讓人民群眾知道什么不可為,為什么不可為,以及違法行為的后果。我們也將和檢察機關一道,進一步落實‘河長+檢察長’制,共護長沙縣河湖生態安全。”

            (瀟湘晨報記者周凌如 通訊員羅瑛)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