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國家藥品集中帶量采購改革取得了突破性成效,國家組織的前三批藥品集中帶量采購集采所涉及的112個品種,中選產品的平均降價達54%。截至2020年,實際采購量達到協議采購量的2.4倍,節約費用超過1000億元。”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湖南省委副主委、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院長張國剛接受健康時報記者采訪時分享了這組數據。
2018年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委第五次會議審定了《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試點方案》,強調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試點,由此拉開了藥品集中采購的序幕。
3月4日,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將在人民大會堂開幕,2021全國兩會正式開啟,“藥品集采"醫藥衛生界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關于“藥品集采",他們帶來了哪些提案議案?
全國政協委員張國剛:“集采”要與臨床指南銜接,品種須及時更新迭代
“國家藥品集中帶量采購政策引導藥品價格回歸到合理水平,減輕了群眾用藥負擔,但還需更加優化。”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湖南省委副主委、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院長張國剛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集采藥品的選擇應結合最新的臨床診療規范,讓老百姓既用得起藥,又能及時用藥,還能用得到好藥。
然而,張國剛在調研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醫療機構在國家藥品集中采購執行過程中發現集采品種與臨床指南脫節、集采品種產量不足、廠家停產已掛網包裝規格等,導致臨床缺藥,民眾不能及時用到最合適的藥。
“醫學是一個不斷更新迭代的學科,基于既往臨床用藥選擇集采品種,導致國家集采部分藥品滯后于臨床診療規范。”張國剛以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藥品為例,國家集采中選品種為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酯片,但此兩藥因耐藥率高,已不再作為一線治療方案,而是作為耐藥乙肝病毒的聯合治療,臨床適用人群有限。
為優化國家集中采購藥品藥事管理,張國剛建議,國家集采藥品的選擇應結合最新的臨床診療規范,并廣泛征集臨床一線的醫師和藥師的建議,保障集采中選品種為臨床所用藥物。同時,將集采中選藥品納入臨床路徑管理,制定用藥指南,促進臨床診療的規范和合理用藥,讓更多患者獲益。此外,要全面評估國家集采藥品的生產企業的生產力和供應力,解決藥品間斷性短缺導致患者無法用藥的問題。
“在臨床診療過程中,藥師協助制定給藥方案,進行處方/醫囑審核,對藥品的療效和安全性進行監測和評估,保障藥品臨床安全、合理應用。”張國剛還表示,藥師通過多種形式向醫師、患者進行政策和藥品知識的宣講,建議適當增加藥師服務相關收費費用,增強藥師隊伍的穩定性。
全國政協委員朱同玉:對高等級抗生素進行有條件帶量采購
“抗生素作為特殊的藥品,其使用與耐藥產生、患者治療的特殊性等密切相關等因素,抗生素帶量采購政策應當合理化、科學化,特別是對高等級抗生素應該做到有條件的帶量采購,調整至合適的帶量比例。”全國政協委員、中山醫院副院長朱同玉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朱同玉介紹,自2018年開始的國家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工作,截止2020年前三批實際采購量達到協議采購量的2.4倍,節約費用超過1000億元,抗生素集采也在一些省市試水。
但是朱同玉發現,我國耐藥形勢嚴峻,根據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主導的CHINET中國細菌耐藥監測網數據顯示,腸桿菌科細菌對頭孢噻肟耐藥菌株的檢出率居高不下,大腸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耐藥率分別高達55.8%及45%,ESBL發生率高達50%。肺炎克雷伯菌對碳青霉烯類藥物的耐藥率從2005年-2018年呈逐年增加趨勢。
在2020年4月的某省的抗菌藥物集中采購中標結果顯示,某高等級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以低于10元中標,價格較前下降90%,但在執行后6個月的用藥監測中發現,此抗菌素使用累計日平均劑量并沒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并大量在鄉鎮一級衛生院使用。
朱同玉表示,“以此省的抗生素帶量采購執行效果看,無限制條件的高等級抗生素進行低價帶量后并未實現減少使用或者合理使用的效果,反而促使了抗生素的濫用。”
為提高臨床重癥感染患者救治率,進一步遏制耐藥的發生。朱同玉建議,降低集中采購比例,建議將集采比例降至應至30-40%水平。同時,對應用醫院分層:區別一級、二級、三級醫院的合理帶量比例。對應用學科分層:重癥醫學科、呼吸科、感染科、血液科、兒科等感染患者集中科室應合理制定帶量比例。
全國人大代表肖偉:制定中藥創新藥的專項集中帶量采購政策
“結合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實際,建立符合中藥復雜特點和獨特屬性的集中帶量采購管理模式,制定“分類+通用名”的集中帶量采購政策。”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康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肖偉表示。
肖偉介紹,目前,大多數中成藥價格執行的仍然是2009年之前的政府定價,至今已經10年有余。十多年來,中藥原藥材價格已翻了幾十倍,有的藥材甚至翻了上百倍,能源、人工費用亦大幅上升,加之企業不斷升級改造,生產成本成倍提高。加上各省各地不斷招標比價采購,中成藥利潤空間不斷受到擠壓,甚至成本價格倒掛,很多老百姓常用的品質高的中成藥已經不再生產。
肖偉建議,建議在集中采購過程中,研究制定科學的藥品成本價格評估體系,設定合理的集采比價的價格底線,保證中成藥的產品品質。
肖偉表示,以功效成分為核心,從原料到生產全過程采用指紋圖譜等綜合質量控制技術和方法,并通過先進制造生產的中成藥。按照國家新藥研究規范,對傳統的中成藥通過有效成分分析、工藝改革、質量標準提升、并得到上市許可的改良型制劑;按照國家相關技術要求,主動開展上市藥品有效和安全性循證醫學再評價研究的中成藥。
“在制定集中帶量采購規則時,設定質量層級標準,將具有上述技術特征的中成藥,區別于傳統工藝和技術生產的中成藥,進行分組評判和比價,給予優質優價,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發生。”肖偉表示,對于用于重大疾病、傳染性疾病、疑難疾病救治的中成藥,制定專門的遴選標準和集中帶量采購議價規則給予保護,以通用名單獨招標。(趙萌萌)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