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沒有見過這樣子的李修平~
一襲紅裙、一頭溫婉的波浪卷、一抹紅唇,成熟優雅女人味十足,和她在《新聞聯播》上的形象大相徑庭。
脫離了那種場合時的莊重嚴肅,李修平迷人的氣質撲面而來,仿佛整個世界都變得安靜,唯獨她的光彩照耀著大地。
李修平沒有獲得殊榮的張揚,一如既往的淡定、恬靜,曾有人評價說,
李修平是中國最樸實的新聞播音員之一。
她的主持風格一直被后輩當做模板,親民是她的特點也是她的性格體現,追求完美的李修平,在央視這條道路上,筆直的前進著。
那么
,“淡如菊”
的李修平人生是怎樣的一抹顏色呢?
01.
李修平出生在一個知識家庭,父親是鐵路橋梁工程師,母親是一名教師,所以一直都很重視對女兒的知識培養。
看到李修平小時候的照片你會發現,她的美似乎跨越了好幾十年,就算拿到現在也是美人中的頂尖顏值。
大眼睛、雙眼皮、高鼻梁、櫻桃小口,搭配一件白色襯衫,儼然一副歲月靜好的感覺,而李修平就是“別人家的小孩”,不僅長相漂亮,在班中還是學霸級別的人物。
可你怎么也沒有想到,這位學霸在當年高考時,卻先后三次落榜。
1980年,李修平參加第一次高考,因為物理化學落了分數,成績不理想。
1981年,她報考了3所師范類院校,想要繼承母親的職業,但最終以兩分之差落榜。
1982年,做足了一切準備,但最后還是差兩分!
在高考那幾年,李修平來來回回只因為幾分的問題考不上理想的大學,而母親也十分心疼女兒,但李修平是一個很堅持的人,雖然接連3次失利,但卻讓她變得更強大。
1983年,李修平轉變了思想到北京求學,不負所望的是,在第四次高考后,她終于如愿以償的考上了北京廣播學院。
當年考上大學后,話不多的父親給她寫了一封信,信上只有15個字:
"學習要努力,生活要儉樸,做人要正直"
這15個字簡短卻又深刻,李修平牢記在心,并且照做了下來,她的命運也隨之更改。
后來中央電視臺要從北京廣播學院25名女生和8名男生中,選4人留下來實習,李修平憑借著在念新聞稿中的無心插柳的幾句廣告語和清純的語質的外表成為實習生之一。
有了在央視實習的經驗,大學畢業后李修平到家鄉甘肅電視臺工作,而僅僅兩年的時間,李修平就憑借優秀的播音實力正式被央視選中,成為央視的一員。
02.
從1989年進入央視,26歲的李修平便在新聞做主播這個位置扎下了根。
為了看上去更加干練,她剪去了一頭長發,為了給觀眾呈現出最飽滿的狀態,她私底下十分用功。
“早起5點就開始所謂的“晨讀”,為了不打擾別人睡覺,她壓低著嗓子導致好幾次發炎差點上不了節目。
《新聞聯播》是直播,每次修平都滿手是汗的播報著,鏡頭一切換可以看到她臉上留下的汗水,盡管很多年過去了也依舊緊張。
她在電視臺就被叫做“女神”,有一種看她播新聞很溫暖的感覺,沒有過多的嚴肅,反倒是像和觀眾嘮起了家常“
李修平說起主持人這份工作也感覺壓力滿滿,但有壓力才有動力,面對億億萬萬個同胞觀看節目,她必須保證一字不錯,才能對得起全國人民的等待。
播音工作26年,李修平沒有一次失誤,她兢兢業業的在自己的崗位上奮斗著。
03.
熒幕上,李修平是一名出色的播音主持,生活中她卻經歷了兩次婚姻。
早在她還在甘肅電視臺工作時就結識了工程師范宇,那個年代沒有手機只能書信,在每一張每一張的信中,了解對方的一種思念。
后來兩人在1992年結婚。
“小平,你的工作強度高也很忙,你不用管家里的事情,就在你的崗位工作就可以了。
我可以照顧自己照顧我們的家,我就是你堅強的后盾“
當年李修平在央視的工作很繁忙,和丈夫在一起團聚的時間也很少,后來年齡大了一些之后,李修平就想著要個孩子,無論男女都是一種精神寄托。
但是當時夫妻雙方都有自己的事業,而且懷胎10月根本不能繼續央視播音員的工作,左右權衡之下,夫妻雙方將孩子的念頭擱置。
晉升父母,雙方都還沒有準備好,可現實是,經常不在一起生活的兩人彼此間卻有了隔閡。
最終,李修平和范宇和平分手結束了婚姻關系。
2015年,李修平再一次迎來了幸福的婚姻生活,第二任丈夫對她很好,因為年歲都大了對待婚姻有了更深刻的見解。
名利不過是過眼煙云。
對我來說,有一個溫暖和睦的家,有一個相濡以沫的丈夫,是我這輩子最大的財富。
第二段婚姻讓李修平學會了知足和感恩,雖然婚后多年都沒有一子半女,但是丈夫從未要求,李修平遺憾之中也徹底看開。
珍惜眼前的就足以。
2015年3月,李修平告別播音一線,退居幕后。
而李修平雖然不在電視上“拋頭露面”,私下也是一個十分熱愛公益的女人。
2015年4月11日,李修平出現在鼓樓西劇場,出席一場名為“讓愛的分貝更響亮”的公益朗誦會。
這是李修平從《新聞聯播》主播位置上退下來之后一個月,第一次進行公益演出。
她走進大山、幫助弱勢群體、照顧患病孤兒,生活中的她低調的完成自己的使命,不圖利不圖錢,只為一份淡然……
如今李修平已經57歲,希望她未來的人生可以幸福平安的度過,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向她學習。
做人不一定非要轟轟烈烈,淡然自若也是一種境界!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