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份,某女演員的粉絲成立了一個以其名字命名的公益屋,以她的名義開展公益行動,但運作僅僅四個多月時間,這家公益屋卻突然關停。
據了解,這家公益屋自開站以來就主要是該女演員的粉絲在打理,不到半年的運作時間內發布了十多個公益項目,包括向貧困地區家庭和兒童捐贈善款物資、扶貧促銷等,還獲得了多次相關方面的認可。但今年年初,該女演員被爆出黑料后,該公益屋也遭到網絡暴力,最終宣布停站。
實際上,網友們之所以對此公益屋群起而攻之,并不是其組織過的公益項目出現了問題,僅僅是因為女演員的新聞持續發酵,網友們的怒火便“燒”到了與該女演員有關的公益屋身上,在其與該女演員“劃清界限”后,仍然不斷嘲諷。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追星方式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國內明星不斷跟隨潮流發出公益號召、參加公益項目。粉絲們則將此當成自己對明星的“義務”,借著明星的名義做公益已經成了如今“飯圈文化”的標準配置。為了維護偶像的知名度和提升商業價值助力,粉絲組織明星公益屋是常有的事。
這些粉絲參與公益項目的原因當然各不相同,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即使許多粉絲根本不懂得做公益的原因,但還是會出于“從眾”心理參與到公益活動中去。一些“懵懂”的粉絲僅僅是因為想要跟上粉絲圈子內的“潮流”,聽從組織者的號召,為自己的偶像“助力”。
而粉絲公益活動的組織者則會從對明星是否有利的角度出發,為自己的偶像賺取更多流量和數據。當然,這其中也不乏真正熱愛公益的粉絲。
但實際上,不論明星粉絲是不是為了“留名”才參與到公益活動中去,他們所產生的影響力、動員效果都是真實的,盡管一些人會指責粉絲過于追求名聲,但一家公益機構總干事表示,“留名”也是捐贈人的合理訴求之一。
相比之下,粉絲公益明確的目的性更加有利于公益項目的推進和公益效果的達成。與傳統公益不同,其“采購”社會服務式的公益形式,具有執行力更強、捐款穩定持續等優勢。
隨著粉絲群體內公益活動的不斷發展,粉絲團隊對于公益運作模式更加熟悉,他們的組織化和專業程度甚至超過了部分娛樂公司,不僅秩序性很強,工作方式和流程也已經固定化,對于項目選擇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辨識能力。
但是,一些沒有應對輿論危機能力的社會組織容易遭到突發事件的打擊,正如此次女明星陷入輿論浪潮之中,其粉絲的公益屋也受到極大沖擊,甚至落到了不得不關站的地步。但總體來看,粉絲公益這種新型公益模式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如今,公益已經進入了“人人參與”的時代,粉絲的力量也是宣傳公益活動的良好助力之一,能夠有效提高年輕群體對公益項目的認知程度,提升公益的社會影響力,為我國公益事業注入新的活力。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