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訴訟之路越走越寬
——平涼市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工作紀實
平涼日報全媒體記者 柳娜
對于公眾而言,“公益訴訟”這一法律名詞顯得有些陌生,但它與每個人的權益密切相關。
隨著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的正式確立,公益訴訟迎來了全面發力的歷史轉折點。
全市首個生態環境修復基地創建啟動大會召開。
平涼市人民檢察院全面開展公益訴訟檢察工作以來,共立案辦理公益訴訟案件499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421份,提起訴訟24件。全市檢察機關服務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2019年排名全省第一,有30項公益訴訟亮點和經驗被省檢察院以會議交流、簡報、新聞發布會等形式推廣,8件案例分別入選全省“清四亂”、文物保護典型案例和省檢察院《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白皮書》《公益訴訟情況反映》。
平涼的公益訴訟之路,越走越寬。
守護藍天白云
公益訴訟,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公益”。最大的公益,莫過于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
在生態保護領域,平涼檢察機關主動作為,多措并舉,辦理了一系列讓群眾拍手稱快的生態環境領域的案件。
河道采砂整治。
2017年,靈臺縣人民檢察院在調研時發現,梁原黑河河道被瘋狂開采,兩旁的坡地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當年9月,針對河道采砂問題,靈臺縣人民檢察院向靈臺縣水務局發出檢察建議書,建議對全縣范圍內梁原黑河原鑫順砂廠等16處砂石廠普遍存在的生產不規范、無證采砂、超范圍采砂、亂采亂挖、亂堆亂放等突出問題進行整改。收到檢察建議后,靈臺縣水務局聯合多家行政執法單位對檢察建議中反饋的問題進行了集中整治,關停了部分違法開采的砂廠。
2019年3月,靈臺縣檢察院對非法采砂問題的整改效果進行了“回頭看”,發現黑河梁原鄉付家溝段河床囤放大量砂石,采砂設備正在作業,地點位于原整改過的砂廠舊址。
2019年4月19日,靈臺縣檢察院再次向靈臺縣水務局發出檢察建議,建議縣水務局督促經營者在15日內清運黑河梁原鄉付家溝段河床堆放的砂石,關閉砂廠,拆除生產設備,對河床地貌進行修復。收到檢察建議后,黑河縣級河長組織有關部門召開了黑河縣級河長會議,縣河長辦印發了《靈臺縣河湖“清四亂”突出問題整改工作方案》,抽調縣水務局、縣自然資源局等7個單位30多人,組織聯合執法組對該砂廠進行集中整治。拆除有關設施,移除沙堆1.5萬方,回填耕地沙坑2.5萬方,耕地覆土0.5萬方,恢復耕地20多畝。至2019年4月25日,梁原黑河原鑫順砂廠整治工作全部結束,拆除的設備全部清離現場,沙坑回填到位,耕地全部覆膜種植莊稼。
現在的梁原黑河,河水清澈,空氣清新。
崆峒區柳湖鎮保豐村吳某某、馬某某在未取得營業執照和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情況下,從2017年6月開始,在農用地上設立拆解廢舊蓄電池和提煉金屬鉛的窩點,從事非法收購廢舊蓄電池、拆解、提煉生產鉛錠活動,由于設備落后陳舊,致使大量固體和危險廢物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平涼工業園區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局依法查處時,起獲廢舊蓄電池殼、廢舊鉛酸電池、生產廢渣、廢酸液等危險廢物426.96噸,并就地查封、扣押。因吳某某等二人非法窩點不具備危險廢物貯存條件,就地查扣可能造成環境二次污染。
崆峒區檢察院在辦理該案中,先后向當地環保部門等5家行政機關發出檢察建議,建議依法治理,防止二次污染。收到檢察建議后,行政機關依法履職,保全公證了污染物證,委托鑒定機構進行土壤樣本檢測,及時轉移處置涉案危險廢物,有效避免了污染擴大。同時,崆峒區檢察院于2018年3月對吳某某等二人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崆峒區法院一審判決吳某某有期徒刑四年,并處罰金5000元;馬某某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并處罰金3000元;二被告共同賠償公證費、檢測費、危險廢棄物處置費共計893249.6元。二被告上訴后,2019年6月27日,甘肅礦區中級法院作出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該案的成功辦理對檢察機關在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領域開展法律監督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
涇河"四亂"問題專項聯合執法檢查。
2019年以來,市檢察機關共辦理環境資源領域公益訴訟案件281件,發訴前檢察建議263份,起訴17件,保護被損毀國有林地1180.243畝、集體生態公益林2961.28畝,保護被污染土地286.52畝……
“近年來,由于跨區域案件的增多,檢察工作中信息交流不暢、協作不力、異地取證難等諸多問題日益凸顯。”市檢察院檢察官說。為破解邊界區域管轄權不清導致的查處執法難問題,平涼積極探索建立跨區域生態保護檢察協作機制,著力破解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難、取證難、移送難、監管難等問題。在部分基層院先行試點,與寧夏、陜西、天水的相鄰基層院分別建立了六盤山、千山和水洛河、清水河、葫蘆河等流域生態環保公益訴訟協作機制。
保障食品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品藥品安全問題涉及百姓民生,歷來為社會所關注。2019年,市檢察院對農貿市場、超市和網絡餐飲、直供飲水監管問題開展排查,回應社會關切。
手機下單,外賣到家。2019年,崆峒、崇信、靈臺等基層檢察院檢察院在履職中發現,“美團”“汭樂購”“一號線”等平臺上的多個商家,沒有依法公示相關信息,管理存在不規范問題,于是向市場監管部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督促加強監管,規范經營行為,保證外賣食品安全。
聚焦公共衛生安全,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責任,聯合相關行政機關,加強對食用肉制品檢驗檢疫、醫療廢物處置和野生動物、假冒醫用口罩市場流通環節的監管。疫情期間,兩級院會同相關部門對部分生鮮市場和鄉鎮衛生所開展了調查。對非法獵捕野生動物的兩起案件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涇川、華亭等基層檢察院對居民小區和單位直飲水機管理不規范問題,向衛生健康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靈臺縣檢察院針對縣職中學生食堂部分待加工食材腐爛、霉變問題和校園周邊售賣五毛辣條等“三無”食品問題,分別向教育和市場監管部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
2019年以來,全市檢察機關共立案辦理食品藥品領域公益訴訟案件26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25份。
擴大范圍保護公益
2019年11月,市檢察院開展國有文物保護公益訴訟專項行動,截止目前,全市檢察機關共立案辦理文物保護公益訴訟案件11件,發出檢察建議11份。平涼檢察公益訴訟助推文物保護和安全管理工作受到國家文物局的充分肯定。
2020年5月27日,張家川縣趙某某、張某某等人在莊浪縣韓店鎮郭家堡子盜掘古墓葬兩處。第一處位于郭家堡子遺址,現場有一盜洞,在該盜洞南側發現一古墓葬,附近發現動物骨骼及牙齒。第二處古墓葬位于第一處北部,盜洞已被回填,附近發現數片繩紋灰陶片。經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鑒定,被盜掘的郭家堡子墓群是一處較大規模的漢代墓群,屬首次發現,對研究隴山地區歷史文化分布、譜系及交流,尤其是先民生活方式、喪葬習俗等方面具有較高價值。盜墓行為對墓葬本體破壞較大。經現場勘查,被盜掘古墓葬中,第一處古墓葬被盜掘的洞口仍敞開,既未回填,亦未采取任何保護措施,古墓葬隨時面臨再次被盜掘的風險。
2020年8月14日,莊浪縣檢察院聯合莊浪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進行了現場勘查、測量,并拍照取證。隨后向縣文旅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要求根據郭家堡子墓群的保護需要,強化保護措施,確保文物安全。2020年10月26日,縣文旅局對檢察建議進行了書面回復,對墓葬盜洞進行了回填,并聘用文物巡查員,明確專人定期對該文物點進行安全巡查。同時,計劃在全國第四次文物普查時,按程序對該墓葬進行科學普查建檔,納入野外文物遺址管理,加強安全巡查和管護。
適度擴大公益保護范圍,積極探索檢察公益訴訟發揮職能作用的路徑。
在慶祝建國71周年之際,市檢察院部署開展“宣傳《國旗法》,維護國旗尊嚴”專項監督。重點圍繞應掛國旗而不掛、不依法升降國旗以及升掛破損、污損、褪色或者不合規格的國旗等情形進行監督,市檢察院檢察長李郁軍帶頭辦理案件,首次向縣級人民政府發出訴前檢察建議。
針對快遞單泄露公民個人信息的安全隱患,市檢察院組織監管單位和部分快遞企業代表進行了公開聽證,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監管部門約談了快遞企業負責人,督促落實了宣傳、培訓和溫馨提示等保護措施。
保障惠農政策落實,依托與市監委建立的公益訴訟工作協作配合機制,緊盯侵吞私分、截留挪用國家扶貧惠農資金問題,督促有關部門完善和落實管理制度,堵塞監管漏洞,助力脫貧攻堅。共發出訴前檢察建議13份,督促追回扶貧惠農資金56.94萬元。
公益訴訟宛若春風細雨,潤澤平涼大地,守護著幸福,守護著安康,守護著神圣和尊嚴。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