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主糧對外依存度很小 “大國糧倉”有實力應對各類風險

            2020-04-07 10:31:02     來源:光明網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國采取措施限制糧食作物出口,專家指出——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多國紛紛采取措施限制小麥、大米、玉米等糧食作物的出口。以越南為例,其常年大米出口700萬噸左右,大體占世界貿易量的15%,限制出口可能會造成國際市場大米價格波動。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振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國家糧食的進出口格局來看,我國是糧食的凈進口國,但從進口谷物情況來看,我國的主糧對外依存度很小,我國完全可以保障國內主糧絕對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用于品種余缺調劑 進口大米僅占我國大米消費約1%

              部分糧食出口國限制出口,對我國老百姓米袋子有影響嗎?

              “2019年我國進口越南大米僅48萬噸,為2011年以來最低水平;今年1—2月從越南進口大米僅3萬噸。事實是,2016年我國實行糧食收儲制度改革以來,大米進口數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進口255萬噸,同比下降53萬噸,進口大米占我國大米消費約1%,主要用于品種余缺調劑,如泰國香米,即使大米不進口也不會影響國內市場供給。”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王遼衛表示。

              盡管近年來國際市場曾幾次出現“過山車”式的糧價大幅波動,但由于我國糧食連續豐收,供給充裕,庫存充足,保障有力,糧食市場總體保持穩定。

              王遼衛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戰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國家采取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舉措,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糧食連年獲得豐收,實現了口糧完全自給,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

              “目前我國谷物庫存保持較高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較為堅實。2019年我國糧食種植面積穩定,糧食再獲豐收,全年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同比增加594萬噸,增長0.9%。總體看,我國糧食供求總體寬松,完全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也能夠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考驗。”王遼衛說。

              王遼衛認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出口國采取限制出口措施,可能會加劇國際市場糧食價格的波動,但對目前我國糧食市場的影響不大,有利于消化不合理糧食庫存,減輕國內部分糧食品種庫存壓力。

              “大國糧倉”庫存充足 滿足市場供應和應急保供需求

              王遼衛表示,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近年來糧食儲備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糧食儲備充足,小麥稻谷等口糧品種庫存處于歷史最高水平。

              在中央儲備規模保持穩定的同時,2004年以來,我國對稻谷、小麥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根據市場情況每年收購了一定數量的最低收購價糧食,這部分糧食主要通過國家糧食交易平臺向市場投放,有效地滿足了市場供應,穩定了市場價格。

              “多元市場主體也建立了用于正常生產經營的商業庫存。我國糧食庫存充裕,完全能夠滿足市場供應和應急保供需求。”王遼衛說。

              張振介紹,我國糧食生產連續5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已實現“16連豐”。糧食生產呈現種植結構持續優化、發展質量持續提升、糧食產能穩步增強的特點。當前,我國耕地保有量已實現了2020年不少于18.65億畝的保護目標,預計年底8億畝高標準農田也能完成。

              “近十年來我國糧食自給率均較高,稻谷和小麥兩大口糧完全實現自給,谷物自給率也在95%以上,我國已經建成比較完備的糧食儲備調控體系,針對突發事件、自然災害等也建立了相應的應急保障機制,我國有能力也有實力應對全球糧食危機風險。”張振說。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力做好糧油市場保供穩價工作,推動糧油加工企業復工復產,保障糧食物流運輸通暢,糧油市場供應不脫銷、不斷檔,國內糧油市場平穩有序運行。疫情前期,群眾居家不外出多購買儲存一些糧食,由于超市、賣場等零售市場貨源充足,短暫的群體性集中購買也得到了基本滿足。

              “目前居民采購米面油心理穩定,受餐飲業等消費需求減少影響,國內米面油消費總體偏弱。”王遼衛說。

              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監測,3月23日全國加工企業小麥、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進廠價格比春節前增長0.1%、下降0.2%、增長0.4%、增長1.3%。面粉、早秈米、中晚秈米、粳米出廠價格比春節前下降0.4%、增長0.6%、增長0.5%、增長1.3%。

              提升風險管理水平 加強農產品供應鏈建設

              在本次重大疫情的啟示下,應如何提高“大國糧倉”應對重大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能力,未來還有哪些新舉措?

              “加強農產品供應鏈建設,提升風險管理水平,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農產品價值鏈的沖擊,不僅可以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還能夠為保障世界,特別是最貧困和脆弱地區人們的營養和健康作出貢獻。”張振說。

              張振認為,首先,要落實藏糧于地,夯實糧食產能基礎。繼續加強耕地保護制度建設,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確保耕地數量安全。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繼續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不斷補齊耕地質量和糧食生產的短板。其次,還要持續推進藏糧于技,增強糧食生產潛力。加大糧食科技攻關力度,加強糧食先進實用技術集成創新與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增強科技保糧能力。

              “除此之外,還要完善農業補貼政策,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繼續通過穩定政策來穩定預期、穩定生產,壓實糧食安全省長負責制,加大對產糧大縣支持力度,調動地方抓糧和農民種糧積極性。繼續推進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革,正確處理好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關系,做好‘后去庫存’時期政策銜接,創新和完善更適應市場化改革要求的調控機制,建立糧食收購長效機制,打好穩定糧食生產、分品種把握庫存消化節奏、拓寬多元化進口渠道等政策‘組合拳’。”張振說。

              張振認為,要加強糧食極端風險管理,建立糧食極端風險分散機制。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農業全球供應鏈建設,提升風險管理水平。研究出臺農業保險法,健全大數據支撐的糧食極端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建立糧食極端風險應急響應機制。此外,張振還倡導社會各界要增強憂患意識,樹立科學健康的消費理念,養成合理膳食習慣,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