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美國如對華為“再出手” 中國怎么辦?

            2020-04-03 14:18:38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美國如對華為“再出手”,中國怎么辦?

              據路透社3月26日消息,美國政府多部門官員擬對華為采取新限制措施,使用美國芯片制造設備的外國公司必須先獲得美國許可才能向華為供應某些芯片。

              4月2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政府的立場是一貫的,我們堅決反對美國動用國家力量,以莫須有的罪名無端地去打壓特定的中國的企業。那么對于美方的這種科技霸凌主義,中國政府絕不會坐視不理。

              如果美國政府升級對華為的限制措施怎么辦?3月31日,華為公司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說:“潘多拉盒子一旦打開,對全球化的產業生態可能是毀滅性的連鎖破壞,毀掉的可能將不止華為一家企業。我期望這條信息是假的,否則后患無窮。全球產業鏈任何一個玩家都很難獨善其身。”

              極為嚴苛的外部挑戰讓華為走過了不平凡的2019年,2020年會怎樣?“2020年我們力爭活下來。”徐直軍說。

              華為挺過困難模式了嗎?如果中國采取反制措施會怎樣?

              針對備受關注的問題,清華大學微納電子學系主任、微電子所所長、原863計劃微電子與光電子主題召集人魏少軍接受科技日報記者獨家書面采訪。

              魏少軍強調,半導體是全球化最徹底的產業,“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這一管制措施真的實施了,勢必將引發全球的混亂。

              科技日報:

              如果美國限制華為芯片供應鏈,中國有哪些措施可以反制?最直接的措施,可以命中美國哪些產業?

              魏少軍:

              如果這一管制措施真的實施了,勢必將引發全球的混亂。

              第一、作為全球化最徹底的半導體產業,芯片產品包含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共同努力。限制任何使用美國技術的芯片產品向華為銷售,也就意味著剝奪了價值鏈上眾多參與者從華為獲取回報的權利,必然引發眾怒;

              第二、如果一個國家以政府的力量來扼殺另一個國家的一個企業,顯然也給了該企業所在國政府以反制的理由。中國的先賢孔子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強詞奪理最終害人害己;

              第三、全球化已經讓各方的利益交織在一起,扯不斷、理還亂。兩國之間的爭斗只會是兩敗俱傷,為他人做嫁衣裳。如果美國真的實施了這一管制措施,引發的后果恐怕不是今天可以預見的,也不是那時美國可以掌控的。

              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最近出臺的一個報告就“對華貿易限制如何終結美國半導體的領導地位”給出了很好的分析,值得有識之士認真學習和研究。

              科技日報:

              如果中國反制,對美國、歐洲、日韓、中國臺灣等地的企業,以及全球產業鏈,將帶來哪些直接影響?

              魏少軍:

              半導體是一個全球化最徹底的產業,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產品出口國,中國臺灣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代工產業所在地,而中國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市場,歐洲、日本、韓國的半導體產業各具特色,在全球產業鏈中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全球半導體產業已經成為一個整體,可以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打破全球產業的平衡。而花費數十年時間建立起來的這種格局一旦被打破,就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重建平衡。

              不難想象,在半導體技術持續發展60多年后的而今天,打破這種平衡則意味對現狀的革命,因此受到影響最大的也一定是今天發展最好的,或者說今天的最大受益者。至于其它的玩家則會從開始的不適應,到積極尋找自己的新定位,尋求自己的最大利益。

              無論這種再平衡的結果如何,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中美之間的爭斗不會有贏家。

              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報告就不無擔心地指出,一旦中美出現切割,韓國很可能會替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是否如此,我們現在還無法判斷,但可以預見的是,必然波及全球半導體產業和下游的電子信息產業,對全球經濟發展來說這將是災難性的。

              科技日報:

              很多美國企業擔心,如果中國反制,會影響其在中國本土的生存發展和投資辦廠,您怎么看?

              魏少軍:

              美國的企業有這樣的擔心是完全正常的,也是情理之中。中國有句古語“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很好地闡述了大家同處一個地球村,一旦出事大家都很難幸免。

              我相信中國現在的發展需要全球的共同支持,因此一定會持續努力改善營商環境,為各國企業在中國的發展創造條件。2018年以來,中國已經連續舉辦2屆進口博覽會,擴大進口,也在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不斷調整和優化,目的都是希望吸引更多的企業來華發展。

              這無關中國在全球要尋求什么,而是中國自身的發展需求決定的。但是,美國對中國特定企業的禁運和限制很可能會涉及這些美國企業,傷及它們的生存和發展。至今,美國政府已經多次延期執行對華為的禁令,也說明“殺敵八百,自傷一千”的作法并不可取。

              在一個全球化的大環境下,每個決定都需要仔細算算得與失,虧本的事情偶爾做一次可以,不能一直做下去。政府更不能枉顧企業的利益。

              科技日報:

              美國對華為的限制,對全球產業的信心會造成怎樣的影響?不論是像華為這樣的企業,還是像臺積電這樣的企業,是否都應該早做準備,以免遭遇類似的困境?

              魏少軍:

              美國正在討論的出口管制措施實際上是一種超越國界的長臂管轄,將其應用于一家特定的中國企業且基于沒有得到國際普遍認同的理由,對全球產業規則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也會極大地影響全球產業的信心。

              顯然,出口管制措施作為一項政府決策,它的影響并不會局限在一家企業,而是會涉及到更為廣的范圍。這就帶來了一種普遍的擔心,“是否我也會成為下一個華為?”

              在人人自危的擔憂下,要想集中精力求發展就是一種奢望。以一國之力打壓一個特定企業,為美國的大國形象帶來的只能是負面影響。

              科技日報:

              美國政府修改“直接產品規則”是否合理,這否是“技術霸權”的另一種體現?您怎么看待“直接產品規則”,日韓及歐洲各國,是不是應該迅速行動,結合自身國家的利益,制定對應對策,而不是一味受限于美國制定的規則?

              魏少軍:

              美國修改“直接產品規則”是其內部事務。

              但是,縱觀世界各國的發展,大家基本遵守一個原則,那就是本國的立法應該盡可能遵循國際上的最佳實踐,避免對他國造成傷害,尤其不能對很多國家造成傷害。中國的知識產權法等法律的修改過程就是在聽取各國對中國知識產權執法中的問題后逐步完善的。顯然,這是一個與人為善的過程。

              如果采取反過來的做法,不斷地嘗試給別人制造麻煩,不會被國際伙伴所接受,而會迫使原來的合作伙伴尋找替代技術做出規避,最終傷害到麻煩制造者。

              關注近期的國際媒體,我們已經發現有些國家已經對美國的這項規則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責任編輯:DF527)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相關標簽: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