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清華大學的實驗室里 有群人誓要揭開病毒“真面目”

            2020-02-28 10:13:29     來源:科技日報

              一線鏡頭

              疫情來襲,與醫務人員在前方治病救人的忙碌不同,清華大學的兩間實驗室看上去雖然安靜,但這里也正上演著與時間賽跑的“戰爭”。記者初次采訪時,正是春節期間,實驗室里的設備和試劑略有短缺,讓正在研究新冠病毒疫苗的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張林琦十分著急。

              即便如此,張林琦與另一名專家、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王新泉還是帶著團隊堅持研究。解析結構、總結數據、尋找可能有效的小分子藥物……從早上7點到晚上12點,實驗室從沒閑著。

              作為清華大學全球健康與傳染病研究中心、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從事傳染病病毒研究30余年,曾經主導或參與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中東呼吸道冠狀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新發突發高致病性病毒研究。而身為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生物結構前沿研究中心副主任的王新泉,主要研究方向為結構生物學。此次聯手進行實驗,每個實驗結束,張林琦與王新泉都要會商下一步對策。三言兩語就能達成共識,靠的是十年前就開始一同研究產生的默契。從2012年的MERS(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開始,二人在病毒基因、蛋白、抗體、疫苗等研究領域多有合作。

              “我們發現,與2003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征)病毒相比,這次新冠病毒傳播速度快、能力強。說明這個病毒跨種傳播時,更適應在人體進行復制,這值得警惕。”張林琦說。憑借豐富的經驗,張林琦和王新泉對新冠病毒有著一份“職業敏感”。從1月10日開始,他們就迅速組建團隊,過年期間和學生一起留校攻關課題,克服春節期間進行實驗的各種困難,在實驗室里爭分奪秒。

              一個多月后,兩位生物學家的聲音明顯沙啞疲憊了許多。在他們眼中,自己的實驗進程總是“非常幸運”。其實,這種所謂的“幸運”是建立在團隊每天高強度、長時間的研發中,這種“幸運”也有一份想要盡快完成病毒研究、早日將疫苗研發成功的急迫感。

              幾天前,張林琦和王新泉合作,揭示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瞬間與人體細胞復合物的結構,解析了新冠病毒表面刺突糖蛋白受體結合區與人類受體的晶體結構,準確定位出二者的相互作用位點,闡明了新冠病毒刺突糖蛋白介導細胞侵染的結構基礎及分子機制。

              “病毒進入細胞,再到復制,最后產生它的‘子孫萬代’。從整個病毒的生命周期來看,‘病毒如何進入細胞’這一步非常關鍵。”張林琦說,病毒表面蛋白是病毒進入細胞的關鍵“鑰匙”,知道病毒如何打開人體的“大門”,就能夠進一步知道我們的身體,如何產生保護性抗體反應,保護這個“大門”。

              據悉,清華團隊目前已開啟動物實驗階段。張林琦和王新泉都期待新技術的出現能夠通過“綠色通道”進一步加速,盡早為擊退病毒帶來轉機。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