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在加密通信設備中動手腳 美德情報機構聯手竊聽上百個國家

            2020-02-14 14:50:42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在加密通信設備中動手腳 美德情報機構聯手竊聽上百個國家

              最近,德國電視二臺(ZDF)、《華盛頓郵報》和瑞士德語廣播電視(SRF)聯合調查后報道稱,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和德國聯邦情報局(BND)合作,通過控制瑞士加密通信設備公司Crypto AG,在數十年時間里持續監聽全球上百個國家的保密通信。

              秘密控制瑞士加密公司

              媒體獲取的一份約280頁的文件證實,總部位于瑞士楚格州(ZUG)斯坦豪森市的加密通信設備公司Crypto AG的秘密控制人是CIA和BND。在數十年時間里,披著瑞士中立外衣的Crypto AG為100多個國家的政府和秘密機構提供了密碼通訊裝置。美德情報部門借此持續監聽各國政府、使館和軍事部門之間的加密信息。該間諜活動一直持續到至少2018年。當年這個公司被分成了兩個,一個繼續經營瑞士業務,國際業務被瑞典投資者收購。

              報告稱,通過在加密通信設備中動手腳,“許多第三世界重要國家,以及歐洲國家的外交及軍事交往得以被廣泛監聽”。CIA在報告中總結道:“這是本世紀最好的情報行動。外國政府向美國和德國支付了大量的資金(購買加密通信設備),獲取的是至少兩個(可能多達5—6個)國家能看到他們最高機密的‘特權’。”盡管使用Crypto產品的國家不少,但俄羅斯和中國,卻從來都不是Crypto的客戶。

              Crypto AG創始人鮑里斯·哈格林早在二戰期間便售賣便攜式加密機給美軍。1951年,哈格林與美國情報機構達成協議后,將公司遷往瑞士。60年代,加密技術由機械發展到電子加密后,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操縱了Crypto公司的算法。1967年推出的H-460型加密機,內部算法完全由NSA設計。該公司當時制造兩個版本的機器——供給“對美友好政府”使用的“安全版”和給其他國家使用的“可操縱版”。在哈格林去世后,CIA和BND于1971年以一家在列支敦士登注冊的基金會的名義共同收購了Crypto AG。

              北約盟友也被列為目標

              根據德方的記錄,到1975年,Crypto AG的銷售額就從1970年的1500萬瑞士法郎增長到了5100萬瑞士法郎(約合1900萬美元)。CIA和BND每年瓜分Crypto賺取的利潤,CIA對BND“忙于賺錢”感到不滿,經常提醒德國人:“這是個情報行動,而不是個賺大錢的企業。”BND則對美國“希望監控其最親密的盟友”感到震驚,因為美方甚至將意大利、希臘、土耳其、西班牙等北約盟國列為了目標。

              1992年,困惑于屢屢失密的伊朗政府在德黑蘭逮捕了Crypto AG的銷售人員漢斯·比勒。一無所知的比勒在被拘禁9個半月,并支付了100萬瑞士法郎保釋金后獲釋。Crypto AG宣稱比勒在伊朗被捕與公司沒有關系并解雇了他。雙方對簿公堂,最終庭外和解。據報道,這100萬瑞士法郎的保釋金實際上是BND出的錢。

              1993年,因為害怕遭到曝光和失去德國政府高層的支持,BND將持有的公司股份以17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美方。面對媒體的詢問,BND表示,涉及具體行動,該機構原則上不作公開表態。然而,德國前總理府部長伯恩德·施密德鮑爾證實了情報機構的這一行動,同時強調BND在1993年即已終止與CIA的相關合作。

              瑞士媒體報道稱,瑞士國防部于2019年11月首次向政府通報了此案。鑒于“成為討論對象的這一事件起始于1945年,如今難以重構、解釋”,瑞士聯邦委員會已于2020年1月15日委任前聯邦法官尼考拉斯·奧博霍爾策負責調查、澄清事實,并于年底前提交報告。瑞士經濟部則宣布,“在明確澄清未解問題之前”,暫停對于Crypto設備的“普通出口許可證”的發放。

            (責任編輯:DF527)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相關標簽: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