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抗擊疫情一線醫護人員應如何緩解心理壓力

            2020-02-11 09:52:51     來源:光明網

              近日,在工作中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醫護人員,很多經過治療康復后已經返回各自崗位,繼續戰斗在疫情防控最前線。圖為重返崗位的醫護人員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急救中心合影。

              2月8日至9日,上海、天津、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廣東、江蘇、浙江、福建、四川、陜西13省(區、市)共向武漢增派34支醫療隊。民航局緊急組織協調47架包機緊急運輸醫療隊,運輸全國各地近6200名醫護人員和部分醫療物資馳援武漢。

              人們將這些醫護人員視作中國人民的英雄。然而,英雄也是人,疫情暴發的這些天,網絡上偶爾流傳出來醫護人員崩潰大哭的視頻,看著讓人揪心。

              那么,一線醫護人員該如何做好心理健康的自助,預防心理創傷和應激障礙等心理疾病?準備奔赴一線和正在一線工作的醫護人員該如何進行心理調適呢?對此,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心理專家李琳。

              記者:醫護人員不是超人,病毒面前也是普通人。一線醫護人員救援期間有哪些常見的精神問題?

              李琳:抗疫一線醫護人員每天面臨多種應激源——時刻面臨著被病毒感染的風險、醫療物資短缺的焦慮;每天進行著超負荷的工作,強度大、時間長;長期處于與外界隔離的環境,長時間不能回家;面對病人的死亡以及他們痛苦、恐慌、不安等負面情緒。

              因此,一線醫護人員可能遇到的精神問題有這樣幾種:

              急性應激反應,表現為焦慮狀態、抑郁狀態或恐懼狀態,往往伴有定向問題、身體不適、睡眠問題等。

              急性應激障礙,表現為在受到嚴重精神刺激后幾分鐘或幾小時內產生一過性的精神恍惚、茫然或哭喊、亂跑或暈倒、表情麻木,不過數天或1周內可緩解,最長不超過1個月。

              創傷后應激反應,指個體經歷、目睹一個或多個危及自身或他人生命的情況,或受到死亡威脅,或嚴重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后,所導致的個體持續存在或延遲出現的精神障礙。

              記者:準備奔赴一線的醫護人員要做好哪些心理準備呢?

              李琳:或許隨時待命的醫護人員已從新聞報道中了解到了各種信息,做好了一些心理準備——他們知道也許會目睹病人的死亡;會有感染的風險;會與家人分開一段時間;領導和同事可能會在重壓下大聲講話,聽起來像在發脾氣;病人可能會向你發泄情緒,也可能會失控攻擊醫護人員。

              但當他們親身經歷這些時,可能還是會產生心理問題。

              例如,會胃疼或腹瀉,頭疼或其他身體部位疼痛,胃口不好或吃得太多,發汗或發冷,顫抖或肌肉抽搐,容易受到驚嚇;

              感到焦慮、害怕、愧疚、憤怒,感到英勇、狂喜、所向無敵,感到壓倒性的悲傷,感到什么都無所謂或不在乎;

              記憶力下降,難以集中精力、難以清晰思考,難以做出決定;

              增加或減少活動,加大使用煙酒,易激惹、易發火、易爭吵,無法放松或入睡,容易哭泣、過度擔憂等。

              如果有以上的征兆和表現,醫護人員需要及時通過有效的方式方法疏導不良情緒、減緩壓力,預防心理創傷及應激障礙。

              記者:巨大的應激和工作壓力之下,可能有很多人已經瀕臨體力和心理的極限。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和支持一線醫務人員?

              李琳:醫學不是萬能的,醫護人員也不是救世主,接受不完美和失敗是醫護人員應該保持的客觀認知。只要盡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無論成功與失敗,都應該坦然面對,保持心態平和。不過分關注負面報道,不輕信謠言、傳言。

              對于自己出現的情緒反應應理解并接納,可以選擇傾訴、運動、聽音樂、哭泣等合適的渠道和方式將情緒宣泄出來。同事間要相互支持,討論和分享經驗感受,保持與外界交流。如果時間允許,下班后可以通過與親友打電話、微信視頻等方式交流,談談自己的感受。親密友好的互助氛圍既能化解緊張的情緒,也能提高心理免疫力。同時,還可以通過一些訓練讓人緊繃的神經和身體得到舒緩、調節壓力、改善情緒。

              當然,當醫務人員的工作與生活嚴重受到疫情影響時,如感到過度的恐慌和緊張、飲食和睡眠習慣日益惡化、工作效率和生活能力明顯受損時,可以鼓勵他們主動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以恢復心理平衡,也可以安排其休息調整或換崗。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