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鹿茸、鹿種,一部分鹿還供應到廣東。“養梅花鹿省人力、吃得少、價格穩定,一頭鹿每年至少掙三四千塊錢。”他說。
據統計,我國以供應食品、毛皮、藥用原料、科研試材為目的人工繁育野生動物種類約100種,養殖企業及養殖戶約50萬家(戶),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年產值約500億元。
但人工養殖的“野生動物”,仍面臨檢疫等現實問題。馮德進說,蛇是后來發展起來的產業,當地沒有檢疫部門受理,更沒有檢疫標準,發不了檢疫合格證。他還透露,進入市場的大部分野生動物也都沒有檢疫標準,如竹鼠等。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動物疫病防控是農業農村部門的職責。但由于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情況復雜,防疫檢疫目前在實際操作中很難監管到位。
檢疫缺失的現實下,的確很難說,用人工養殖的“野生動物”是安全的。
全面禁食野生動物是否可行?
為阻斷可能的傳染源和傳播途徑,疫情暴發后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聯合發布公告,至全國疫情解除期間,嚴禁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交易活動。一些科學家也聯名呼吁盡快修改完善立法,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
不過,市場上仍然有不同聲音,認為沒必要“一刀切”。楊朝霞表示,野生動物保護法應樹立公共衛生安全的立法理念,建議在擴大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和“三有”動物范圍的同時,明確禁食蝙蝠這類有證據證明極有可能有食用風險的野生動物。動物檢疫法也應填補漏洞,不管是合法還是非法捕獲的動物,只要在市面上出售,都要進行檢疫。
但是他并不建議全部取締人工飼養野生動物這一產業。“法律是一種利益平衡,為保護一種利益損失另一種利益,在沒有做好平衡的情況下會引發新的問題。”他說。
貴州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長冉景丞表示,人工飼養的梅花鹿、鴕鳥等不應該歸入對野生動物的管理范圍。只要養殖技術成熟、檢疫標準完善,它們完全可以當作家禽家畜飼養,滿足市場需求。
馮德進認為,發展野生動物養殖是一些地方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希望能夠進一步完善監管檢疫,實現規范管理,讓產業更好發展。
一些業內人士建議,國家應評估出臺養殖技術成熟、適合人工飼養的動物名單,規范檢疫標準,允許這類物種進入市場,做到合法來源可追溯。同時,不是合法來源的,尤其是盜獵盜捕,要堅決打擊。
但也有人認為,只有從立法層面全面禁食野生動物,才能堵住非法盜獵盜捕進入市場的漏洞,這是關系14億人生命健康安全的大局。
目前,人工養殖的野生動物產業,何去何從仍未有定數。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