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商務部讀2019中國外貿發展:成績喜人 底氣十足

            2020-01-20 17:44:1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商務部讀2019中國外貿發展:成績喜人 底氣十足

              編者按2019年以來,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不斷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在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情況下,我國外貿承壓前行,實現了量的穩定增長和質的同步提升,成績喜人,殊為不易。

              這一年,不斷釋放創新活力,優化國際市場布局,貿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中國外貿高質量發展有聲有色,助力中國制造、中國服務行走世界。

              未來,要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鞏固外貿傳統優勢,培育競爭新優勢,拓展外貿發展空間,積極擴大進口,堅定不移推動對外開放向更高水平邁進。

              提質量,開拓國際經貿合作新空間

              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面對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奮力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必然要求,是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大事。2019年,商務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扎實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取得重要階段性進展。

              貿易結構持續優化。持續推動優化國際市場布局、國內區域布局、經營主體、商品結構、貿易方式等“五個優化”,取得了積極成效。2019年,對新興市場出口增長6.8%,占比達49.2%;中西部地區出口增長12.8%,占比達18.3%,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11.6%,占比達42.8%,較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躍居我國進出口第一大經營主體。機電產品出口增長4.4%,占比達58.4%,集成電路、光伏、醫療器械等重點產品實現兩位數增長;一般貿易出口增長5.6%,占比達57.7%,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

              貿易質量效益穩步提升。持續推進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國際營銷網絡、貿易促進平臺等“三項建設”,著力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標準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總數達到440家,基地依托產業優勢,不斷增強集聚效應,示范引領作用日益突出,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發展和外貿結構調整的重要載體。同時,利用出口信保短期險支持企業建設境外營銷網絡,認定首批6個國家級國際營銷服務公共平臺,累計服務企業5000余家,帶動出口額26.3億美元。此外,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實現了“越辦越好”總要求,參展的世界500強和龍頭企業達288家,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超過400項,很多是“全球首發、中國首展”。

              貿易動力轉換明顯加快。當前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等新業態已經成為外貿增長的新亮點,對傳統貿易形成有益補充,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積極完善跨境電商政策,扎實推動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達到59家,綜試區支持企業在近百個國家建設海外倉逾千個,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持續快速增長,對整體外貿增長貢獻率達5.0%。市場采購貿易進出口規模顯著擴大,對整體外貿增長貢獻率達8.9%。

              貿易市場主體更趨活躍。連續出臺穩外貿、穩外資等系列政策措施,不斷優化市場環境,有效降低企業負擔,激發了主體活力。2019年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達到了49.9萬家,其中民營企業達到40.6萬家,同比增長8.7%。一大批企業持續創新,從供給側發力,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發展活力持續釋放,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有效滿足和創造了市場需求。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商務部將加強部門統籌協調,建立工作機制,制訂貿易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研究出臺具體支持政策。建立和完善貿易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體系和政策體系。

              國際經貿合作將突出六個工作著力點:一是繼續推動優化國際市場布局、國內區域布局、經營主體、商品結構、貿易方式等“五個優化”。二是加快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國際營銷網絡和貿易促進平臺等“三項建設”。三是積極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擴大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繼續推進二手車出口試點。四是發揮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加博會等載體作用,建立轉移對接機制,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五是辦好第三屆進博會,培育一批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促進進出口平衡發展。六是深化“一帶一路”經貿合作,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早日簽署,為外貿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作者:商務部外貿司一級巡視員(正司級) 江帆)

              添活力,新業態成外貿發展新亮點

              2019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聚焦“難點”,破解“痛點”,疏通“堵點”,以政策創新、監管創新不斷釋放企業商業創新活力,推動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等新業態連續6年實現兩位數增長,成為外貿增長新亮點、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新政策組合拳拓展發展空間。實施跨境電商零售出口“無票免稅”政策,出臺所得稅核定征收辦法,解決了困擾跨境電商行業多年的稅務問題。落實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監管新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過渡期后有關監管安排。出臺《關于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寄遞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跨境郵件快件服務水平逐步提升。推動海關完善企業信用管理的配套認證標準,對跨境電商平臺企業、進出境快件運營人制定單項分類標準。修訂市場采購貿易監管辦法,簡化申報清單和隨附單證、便利企業出口。

              新業態成為外貿穩增長“助推器”。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等新業態拓寬了市場渠道,也推動了我國外貿監管方式革新和管理效率提升。2019年,新業態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進出口規模已達2016年的3倍。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1862.1億元,同比增長38.3%,高于外貿整體增速34.9個百分點。市場采購貿易出口5629.5億元,同比增長19.7%,高于全國出口增速14.7個百分點,拉動全國出口增長0.6個百分點。

              新業態成為區域協調發展新平臺。2019年12月15日,國務院批復新設24個跨境電商綜試區,綜試區總數達59個,其中中西部地區為27個。鄭州、長沙等中西部綜試區因地制宜完善政策體系,開展“優商優品”等培育項目,培育了一批優秀跨境電商主體,扶持了一批成熟企業,有力地促進了當地外貿發展。加上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和二手車出口業務等,新業態試點已覆蓋全國29個省區市,形成了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新業態發展格局。

              新業態成為創新創業“亮麗舞臺”。打造創新創業新高地。各綜試區設立“創客小鎮”“眾創空間”等各類孵化基地、平臺共37個,2019年新增跨境電商企業超6000家。前三批35個綜試區已建設海外倉超1000個,服務范圍輻射全球。浙江、山東、江蘇等已認定省級公共海外倉超百個。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的備案主體數量超14萬家。

              新業態成為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培育自主品牌。杭州綜試區建立新品牌培育名單,2019年已累計為超過110家企業130個品牌提供品牌培育指導和服務,實現自主品牌出口超10億美元。提升設計研發能力。浙江某企業每日設計研發服裝新款超200款,建立“先訂貨、后生產”的柔性供應鏈,日均訂單超萬單,年銷售額超20億元。搭建自主銷售平臺。部分跨境電商企業以“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為目標市場的垂直細分平臺發展壯大,東南亞、中東等地區排名第一的電商平臺,均為中資企業。外貿新業態不斷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發展。

              新業態為國際規則提供“中國方案”。推動構建多雙邊規則框架。向世貿組織提交中方關于電子商務談判的原則立場和提案,在G20、金磚峰會等多邊場合提出電子商務合作倡議,在自貿協定談判中提出促進電子商務發展。大力發展“絲路電商”。與越南、俄羅斯等22個國家簽署電子商務合作備忘錄,加強政策溝通、公私對話、企業對接。開展地方、企業間國際合作。“中國方案”正日益成為“全球規則”。

              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正不斷孕育壯大。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鼓勵在外貿領域運用新技術新工具,創新商業模式,細化貿易分工,探索創新貿易新業態新模式。開展二手車出口業務。據測算,未來3年至5年二手車出口規模可達數十萬輛。推進加工貿易保稅維修業務。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主動承接國際維修和再制造產業轉移,2019年開展8個加工貿易保稅維修項目,示范帶動作用明顯。(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作者: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朱詠)

            2020年1月16日,滿載年貨的中歐班列抵達西安。新華社記者李一博攝

              擴進口,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積極擴大進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國際國內發展大局,堅定不移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部署。2019年,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和地方,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通過降低進口關稅、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放寬市場準入等一系列舉措,積極擴大進口。全年我國貨物進口14.31萬億元,同比增長1.6%。四個季度進口額分別達到3.26萬億元、3.49萬億元、3.72萬億元和3.85萬億元,進口規模逐季攀升。12月份,進口額達1.34萬億元,同比增長17.7%,創月度進口歷史新高。

              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展示大國擔當。共有181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3800多家企業參展,其中世界500強和龍頭企業288家,展覽面積增加到36.6萬平方米。超過50萬境內外采購商到會,累計意向成交711.3億美元,比首屆增長23%。4000多名境內外記者到會采訪報道,進博會已成為國際采購交易平臺、貿易投資促進平臺、人文交流學習平臺、世界開放合作平臺。

              多次下調進口關稅,激發進口潛力。自2019年1月份起,我國對700余項商品實施低于最惠國稅率的進口暫定稅率。自2019年7月1日起,對298項信息技術產品降低關稅。2019年12月23日,我國又宣布自2020年1月1日起下調850余項商品進口關稅。關稅總水平持續降低,便利了全世界高品質商品進口,更好滿足了國內生產生活需要。

              不斷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高標準提升營商環境。我國積極推進實施世界貿易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實施率已達96.2%,剩余措施將于2020年2月22日之前全部落實到位。深入開展“放管服”改革,加快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實行進口許可證件申領和通關無紙化,取消45項舊機電產品禁止進口措施和118項自動進口許可措施。2019年10月份,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顯示,中國營商環境排名大幅提升15位,名列全球第31位,連續兩年入列全球優化營商環境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出臺《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并于2020年1月1日起實施。

              拓展進口市場,推動形成多元化格局。2019年,自歐盟、東盟、拉美進口分別達1.91萬億元、1.95萬億元、1.14萬億元,增幅分別達5.5%、9.8%、9%。其中,自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巴西、俄羅斯進口增幅分別達到18.8%、8.1%、9.2%、7.4%和7.5%。我國自“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進口增長6.8%,占進口比重較上年同期提高2個百分點。

              保障國內供應,滿足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利用國際市場調劑國內需求,水果堅果、食用植物油、豬肉、牛肉進口大幅增長,全年進口量達708.8萬噸、953.3萬噸、210.8萬噸、165.9萬噸,同比分別增長25.5%、51.5%、75%、59.7%,全年新增16個國家肉產品準入,穩定了市場價格。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全球份額提升,我國進口對全球貿易的貢獻不斷增強。2019年,我國消費品進口增長近20%,占進口總額已超過10%,進口額超過1.4萬億元。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乳制品、豬肉、棉花、大豆、酒類、集成電路等產品進口國,還是汽車、手機等產品全球最大消費市場。2019年有望繼續保持全球第二大進口國地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進口貢獻了全球進口增量的六分之一,是全球經濟的助推器。

              2020年,我國將繼續采取措施積極擴大進口。辦好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著力培育一批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促進進口消費升級,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繼續擴大市場開放,優化營商環境,深化多雙邊合作,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全方位、全領域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作者: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張力)

              拓市場,持續優化國際市場布局

              進一步開拓多元化市場、優化國際市場布局是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2019年6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以企業為主體,拓展多元化國際市場。商務部會同各地各部門各單位認真落實,創新思路,多措并舉,大力支持企業開拓多元化市場。目前,我國貨物貿易的“朋友圈”已擴大至全球2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市場布局更趨優化。

              新興市場占比進一步提高。近年來,新興市場國家經濟保持較快增速,市場容量持續擴大,已成為我國企業開拓的重要目標。2019年1月份至11月份,我國對新興市場出口7.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4%,占外貿出口比重49%,比2018年提高2.8個百分點。其中,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出口4.7萬億元,增長11.7%;對東盟出口2.2萬億元,增長16.2%。

              主要貿易伙伴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相關企業通過開發適合當地市場的產品,提高服務水平,增強品牌影響力,在主要貿易伙伴的市場份額穩步擴大。我國繼續保持歐盟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市場份額提升0.7個百分點至20.4%。同時,我國在日本、韓國、印度、印尼、德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南非、巴西、墨西哥等國市場份額均進一步提高。

              產品競爭力提升助力新市場開拓。一方面,我國對新興市場出口產品結構持續優化。2019年1月份至11月份,我國對“一帶一路”國家出口機電產品2.5萬億元,增長13%;另一方面,我國自主品牌產品打入中高端國際市場。例如,我國相關企業生產的工程機械,在技術水平、產品質量上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且價格具有競爭優勢,已進入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市場。

              企業開拓新市場能力不斷提高。2019年,我國企業迎難而上,加大研發力度,加快轉型升級,風險應對能力不斷提高。特別是民營企業國際視野不斷拓展,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增強,成為開拓多元化市場的主力軍。民營企業對各主要市場出口均呈現增長態勢,在保持傳統市場優勢的同時,對東盟、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出口分別增長了25.6%、11.4%、15.6%。

              市場空間拓展的秘訣在于中國企業持續創新,努力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同時,得益于各地各部門出臺的務實有效的政策措施,貿易便利化水平不斷優化提升。

              首先,加快自貿區建設,營造良好國際環境。目前,我國已與25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7個自貿協定,自貿伙伴遍及亞洲、拉美、大洋洲、歐洲和非洲。2019年,《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15個成員國整體上結束談判,標志著世界上人口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區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采取負面清單方式開展中日韓自貿區談判,自貿區建設邁入高標準的“負面清單”時代。

              其次,完善合作機制,暢通貿易渠道。2019年,我國與沙特、匈牙利、南非、俄羅斯等6國新建貿易暢通工作組,務實推動解決雙邊貿易領域問題;與意大利等5國新簽電子商務合作文件,累計與22個國家建立電子商務合作機制。

              再次,搭建各類平臺,做好貿易促進工作。2019年,我國在印尼、匈牙利、越南、俄羅斯等18個“一帶一路”國家舉辦了25場展會,2500余家品牌企業參展。貿促會積極支持1800余個境外展覽項目,參展企業約6.6萬家。

              同時,提供高質量公共服務,提高便利化水平。減稅降費、加快市場準入等一系列舉措,既滿足了國內消費升級需要,又促進了貿易平衡發展。

              未來,商務部將繼續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構建高標準自貿區網絡,進一步完善貿易暢通工作組等合作機制,提升貿易促進活動質量和效果。提高信息發布和商事法律等公共服務水平,支持建設國際營銷體系,幫助企業開拓多元化市場,持續優化國際市場布局,助力貿易高質量發展。(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作者: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張斌)

              促轉型,外貿發展貢獻不斷加強

              中國外貿發展不僅改變了自己,也影響了世界。

              2019年4月份的一天,沙特阿拉伯西北部一座三線城市卡西姆的中學老師法蒂瑪,通過手機在杭州某電商平臺下單中國品牌充電寶,短短24小時之內,來自中國的充電寶就準時到達法蒂瑪手中,這僅僅是數百萬細分品類中國制造消費品通往全球之旅的一個小小縮影。

              近年來,中國外貿通過技術和服務創新,帶動中國產品集體出海,不斷拓展海外市場,為海外消費者提供了全新消費體驗,提升了當地產業鏈,促進了貿易暢通和民心相通。中國外貿發展不僅促進了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也為帶動全球經濟貿易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外貿發展有力推動了開放型經濟建設和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加快了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外向度越高,經濟發展水平也越高。2019年,中西部發揮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優勢,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深度開拓海外市場,全年貨物進出口增速高于東部9.8個百分點。在外貿增長助推下,以湖南、湖北、安徽為代表的中部沿江省份經濟增速保持快速增長,有效縮小了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一批地方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了一批特色明顯的“超強”小鎮,有力拉動了縣域經濟發展。

              外貿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人數1.8億以上,極大緩解了就業壓力,創造了國民福利,有力促進了社會穩定和城鄉統籌發展。除了傳統貿易方式,外貿新業態的發展也在不斷創造更多就業。全國跨境電商綜試區線上綜合服務平臺注冊企業已超2萬家,帶動就業超過200萬人。面對加工貿易發展的新形勢,各地商務部門積極推進保稅維修等高附加值項目落地,僅山西富士康手機保稅維修項目就帶動1.8萬人就業。

              外貿助推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通過國際貿易交往,中國企業吸收國際智慧,參與全球產業協作,并向全球分享科技創新成果。華為、京東方等一大批企業與國外企業積極合作,深入參與國際通信技術、電子信息、新能源等產業開放融合。華為2019年5G手機出貨量超690萬臺,僅在前三季度就與全球各大運營商簽訂了60多份5G商用合同,為全球實現5G快速商用貢獻中國力量。比亞迪純電動客車銷量突破5.5萬臺,運營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打造全球環境治理的“中國方案”。

              進口已成為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物質需求的重要來源。2019年消費品進口增長19%,為連續第四年保持增長,規模創歷史新高。其中,電動載人汽車、水果、化妝品進口分別增長1.2倍、39.8%和38.8%。中國已是全球乳制品、豬肉、棉花、大豆、酒類等產品第一大進口國。肉類多元化進口促進保供穩價,2019年我國積極擴大豬肉等肉產品多元化進口來源,新增16個國家肉類產品準入。藥品和醫療設備關稅下調減輕了民眾就醫成本。自2019年起,對包括50余種抗癌原料藥在內的部分原料藥實施零關稅,全年醫藥品進口增長25.8%。今年起內窺鏡、聽診器等常用醫療設備關稅也進一步下調。

              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連續11年成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市場,進口額占世界進口總額的10%以上。在此基礎上,中國積極搭建進口博覽會等新平臺。第二屆進博會期間,僅在科技生活館,全球知名企業就首發30多個重量級新品,包括松下居家養老家電解決方案、三星折疊手機等。進博會已成為全球博覽會中首發新品最多的博覽會之一,中國成為國際新品“首秀場”。2019年“雙11”活動期間,全球78個國家和地區超過2.2萬個海外品牌通過天貓國際為中國消費者提供超過62萬款消費品,天貓國際、京東等跨境電商企業已經成為中國消費者的全球購物車。(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作者:商務部外貿司二級巡視員(副司級) 劉長于)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DF010)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