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畢吉耀:依靠創新驅動需從三方面著力
首先,實體經濟的創新,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三跑并列。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主要依靠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模式,通過引進技術,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在此基礎上加以消化、吸收和再改進,推廣很快,在此過程中,一些領域有所創新,有所領先。比如在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
二是國家非常重視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2019年的投入超過2萬億,從投入總量來說,在全球僅次于美國,位列居第2。
三是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2018年科技進步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58.5%,按照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到2020年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超過三分之二。
“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把創新擺在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第一位。 盡管我們在創新領域取得很多成績,也存在很多短板,未來進一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應該從三方面努力。
一方面,在全球化時代,要盡量利用全球的資源來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但是在關鍵領域、關鍵技術環節,還是要進一步加大自身的研發投入,同時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市場化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夠持之以恒地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動力,同時也防止產業鏈過于依賴外部。
另一方面,要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集中攻關、解決技術性難題等方面有很大的優勢,但是這個優勢的前提是知道路徑在哪里,目標在什么地方。如果真正要實現領跑,還是要依靠市場,靠大家的自主創新能力。由政府組織在短時間內攻克有共性的核心技術,然后帶動產業,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強對創新活動的財稅支持,使得企業和個人有內在動力去創新。
創新不僅僅靠大眾創新、萬眾創業,還要加強基礎教育的投入,沒有大量的基礎性的研究,就不可能看到科技發展未來的趨勢。
(責任編輯:DF387)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