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工業遺產保護,有“皮”更要有“餡”

            2020-01-07 04:02:11     來源:科技日報

            “現在多個部門在搞工業遺產保護。我覺得做得有點泛,對遺產內涵和價值的挖掘與闡釋還可以做得再精一些、再深入一些。”1月4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工業遺產示例:技術史視野中的工業遺產》新書發布及座談會上,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當前,工業遺產保護存在“皮”厚“餡”薄,甚至無“餡”的現象。

            工業遺產保護在我國屬于新事物。張柏春說,目前對工業遺產的內涵理解比較泛,在認識上需要一個過程。“受關注較早和較多的是工業建筑遺產,這很好理解,是好事。不過,產品設計、工藝和設備等代表著工業生產中的技術核心,它們往往隨著產品的升級換代被改造或淘汰,絕大多數老設備被當成廢鋼鐵賣掉。”在張柏春看來,“皮”厚“餡”薄,是因為廠房、宿舍和部分老產品等工業遺存容易留下、被關注和被保護,而作為“餡”的技術知識、工藝、生產線和設備等,容易在發展過程中不知不覺被遺棄。

            工業遺產保護是一個頗為復雜的系統工程,其核心是代表工業文明的遺產的價值發掘、保護和有創意的開放利用。張柏春認為,工業遺產是一個交叉領域,不同的學科和行業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如果低估工業遺存的價值,就可能棄毀許多值得保護的重要遺產;如果高估價值或做得過泛,就可能過度保護價值不夠高的工業遺存。

            技術史學者注重遺存在技術和工業歷史上的地位,考量遺存在技術史、工業史、科學史與文化史等方面的價值,認為那些在技術與工業發展進程中的典型遺存,尤其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遺產值得優先保護。“我們以技術史視角進行實地調研和文獻梳理,選擇礦冶、能源、機械、交通、紡織、化工等領域28處工業遺產,集結成《中國工業遺產示例:技術史視野中的工業遺產》,初步闡釋它們在技術與工業史上的典型性和重要地位。”張柏春說。

            比如,洛陽拖拉機廠是我國第一個拖拉機制造廠,是現代工業史上“156項工程”的一個重要代表。“不僅‘蘇式’廠房和宿舍等建筑保存完好,最初的生產線布局也依稀可見,更難得的是還留存或沿用著不少建廠時裝用的蘇制機器設備,以及上海、昆明、沈陽和武漢等地企業為其制造的機器設備。”張柏春說,洛陽拖拉機廠同時幸存的工業建筑和老工藝設備值得做縝密的搶救性保護。例如,將其中一個原來的裝配車間或發動機車間的主體建筑改造成一座博物館,集中展示產品、生產工藝和典型機器設備。

            “工業博物館的展示內容應包括產品、設計資料、工藝流程及其代表性的實物、機器設備和演示模型等,讓觀眾了解產品是怎么被設計、制造和使用的,用故事呈現出遺產的技術價值。”這是張柏春理想中“餡”的模樣。

            (責任編輯: HN666)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