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磊 陳翼 科技日報記者?過國忠
“當前,人工智能與先進制造技術正在加快融合發展,已經成為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這不僅對制造業產生重大影響,更將重塑全球產業競爭格局。”1月5日,常州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科教城黨工委書記韓九云在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舉辦的人工智能與先進制造技術論壇暨高水平學校建設推進會上說,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全面加強政策引導和技術推動,加速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支持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化轉型。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在實訓基地學習(余磊?攝)
常州是中國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名城,也是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源地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蘇南模式”,成為全國知名的工業明星城市。近年來,常州堅持工業立市、制造強市、質量興市,圍繞建設全國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長三角特色鮮明的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國內領先的產城融合示范區,加快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記者了解到,2019年,常州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90億元,增長5.3%;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550億元,增長7%左右,人均GDP突破2.3萬美元,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在韓九云看來,常州智能制造產業的快速崛起,以及工業經濟的穩步增長,離不開常州高等職業教育的助力,培養出了大批復合型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地方產業轉型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
韓九云告訴記者,常州科教城作為全市“創新之核”,始終秉持“經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校所企共贏”的發展理念,著力構建“國際合作、創新研發、成果轉化、創業孵化、人才集聚、產業培育”六個新高地,努力打造“國際合作先行區、科技創新引領區、創業孵化集聚區、產教融合示范區”,先后創成國家高職教育發展綜合改革實驗區、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2018年獲評“江蘇改革開放40周年先進集體”, 2019年榮膺中國創新園區第一名。
在國內職業教育領域,有著“職業教育發展看江蘇,江蘇職業教育發展看常州”之說。目前,僅常州科教城就集聚了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常州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一批在國內有影響力的高職學校。其中,有3所學校列入首輪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單位。如今,職業教育已成為常州一張靚麗的名片。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在校內藝術工作室實訓(余磊?攝)
“特別是去年以來,常州科教城明確把機器人、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常州未來產業培育的主攻方向,充分利用高職先發優勢,大力促進產教融合,提升先進制造技術核心競爭力,為全市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全國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提供了有力支撐。”韓九云說。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校長沈琳介紹,近年來,學校聚焦智能制造技術,依靠常州全國智能制造名城、產城融合示范區的區位優勢,主動對接江蘇省及常州智能數控和機器人等重點產業鏈,形成了裝備制造業類專業為主體、制造業服務類專業為支撐的特色鮮明的專業格局。
共建企業學院,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這是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探索出的一條成功經驗。3年來,學校圍繞區域智能制造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行業發展,與江蘇匯博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明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恒立液壓有限股份公司等國內領先企業合作,建設匯博智行機器人企業學院、明材工業互聯網企業學院、恒立企業學院, 實施校企跨界管理,實現標準、資源、隊伍、技術、項目“五個融合”。
恒立企業學院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產學研合作、企業培訓等方面深度開展深度合作,開設恒立訂單班,企業為學生提供獎學金。至今,學校已為江蘇恒立液壓有限股份公司培養、輸送畢業生152名。這些畢業生在企業各部門、各崗位上,勇挑重擔、攻堅克難,服務企業發展。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在常州科教城現代工業中心進行焊接訓練(余磊?攝)
“作為國家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之一,今年起,學校將著力打造‘三合一、全過程’的智造類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智能制造專業集群、智能制造產教園和技術超市,建設‘智慧教伴+智慧學伴+智慧伙伴’的智慧校園,探索多元人才培養路徑,成為智造類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高地,為新時代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常機電方案’。”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曹根基說。
用韓九云的話來說,“智能制造潛力巨大、前景廣闊。常州科教城的高職院校,主動對接地方智能數控和機器人等重點產業鏈,特別是能夠緊緊圍繞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新要求,大力提升辦學水平、服務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合力把科教城高職教育園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水準、國內一流、江蘇特色’的卓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正在為國內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創造新經驗,為中國高職教育園區建設發展樹立新標桿。”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