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黃大年:對待科學很“任性”

            2020-01-02 04:03:53     來源:科技日報

            弘揚科學家精神?大家小事

            那是2010年春天的一個早上。

            “怎么回事?小王,你催過了嗎?”聽得出黃大年有些煩躁。

            “都催過了,黃老師!”生前秘書王郁涵偷偷瞄了眼墻上的表,9時50分了,離開會還有10分鐘,人沒到齊,材料也沒交齊。

            黃大年憤怒地將手機砸向地面,手機屏幕摔了個稀碎。王郁涵說從來沒見他生那么大氣。

            “我們拿了納稅人這么多錢就這么糊弄事兒?材料不寫,開會不按時,有沒有契約精神。”黃大年很憤怒。

            事后,他帶著歉意解釋:“我很急躁。我無法忍受有人對研究進度隨意拖拉。我擔心這樣搞下去,中國會趕不上!”

            這種緊迫感,讓他珍惜一分一秒,讓他永遠將科學放在第一位。

            王郁涵回憶,黃大年在驗收會之前,要一遍遍修改厚厚的驗收材料,保證每一個標點符號都不出差錯。他演示的PPT,都是自己找圖片和推敲文字,要確保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絕不湊合。

            作為首席科學家,他管理著一個由全國很多單位組成的團隊,他的辦法讓許多人意想不到。他引入了一套外國大公司用的在線管理系統,把任務層層分解到每個人、每個星期。大家都要在上面更新自己的進度。每晚11時他必登錄檢查,誰偷懶、誰落后,軟件一開,一清二楚。

            這讓許多人不習慣了,抱怨說:“我們是科學家,不是機器人。”但黃大年堅持。

            他還有很多曾一度不被人理解的行為。比如,項目啟動要先寫規劃,有些專家承擔的科研任務比較多,不能全程參加,他不論名頭大小,一律通報:“如果想要點卯掛名,就不用來了。”開論證會,無論什么人在場,他發言從不穿靴戴帽、寒暄客氣,而是直面問題,一針見血。

            比如,參加項目評審,他隨時“開炮”:數據引用有問題,他立刻指出;指標參數不清晰,他不予簽字;PPT里有錯字,他也要一一糾正。

            有自認為和他關系不錯的專家找來,想替某科研機構“拉點兒經費”,他一句“我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直接把對方噎了回去。后來對方發現,就連黃大年所在的吉林大學也沒有多拿一分錢。

            用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司長高平的話說:“大年對待科學是很‘任性’的,他不唯上不唯權不唯關系,不允許‘你好我好大家好’,如同一股清流。”

            人物簡介黃大年(1958年8月28日―2017年1月8日),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先后畢業于吉林大學和英國利茲大學,1975年10月參加工作,198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09年年底,黃大年回國出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大年帶領團隊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中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為深地資源探測和國防安全建設作出突出貢獻。2018年3月1日,當選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2019年9月25日,黃大年獲“最美奮斗者”個人稱號。

            (圖片由實習生陸越繪制)

            (責任編輯: HN666)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