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大數據塑造“新山東”,這些典型場景你值得一看

            2019-12-31 13:10:3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 王延斌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在當下的山東,被譽為新經濟領域“石油”的大數據已經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從日常生活到工業生產,它們以前所未有地的方式改變著傳統,塑造著未來。這種改變和重塑,是時代賦予大數據部門和市場主體的使命,也是挑戰所在。

            12月底,科技日報記者從濟南出發,一路東行,深入濟南、章丘、青州、壽光、濰坊、煙臺等地調研,尋找幾個問題的答案:大數據究竟是什么?它帶來了什么樣的場景?價值在哪里?未來是什么樣?記者發現,大數據賦能下的城市,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正在誕生,一方面,它們賦予了城市全新的面貌和激情,另一方面,這些場景的累積,終歸導向質變,真正完成“大數據是未來最大能源”的驗證。

            數據跑路,讓患者“少跑一次腿”

            下午三點的時候,濟南市章丘區人民醫院影像科副主任李躍生正在CT影像前忙碌。片子是章丘下轄的黃河鎮發來的,鎮上的醫生對這位六旬患者的CT影像在一些細節處拿不準。于是,遠程醫療的必要性來了。

            這是大數據在健康醫療領域的典型應用一幕。章丘區衛計局醫改辦主任劉佳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章丘區21家鎮街醫療機構建設了由遠程影像、檢驗、心電為主的區鎮遠程會診系統,實現與章丘區區級醫院、山東省遠程醫學中心的遠程會診。

            這種改變早已發生。記者了解到,2019年前11個月,章丘區鎮遠程會診共計完成影像會診6568例,完成遠程心電會診3872例。此外,這里的居民還可通過APP、微信可實現網上預約掛號,遠程會診、醫保診間結算覆蓋所有區直鎮街醫療機構,真正體現讓病人少跑腿。

            方便,是大數據產業發展的直接目的之一。人們還記得,2018年4月底,隨著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及產業園落地,山東省、濟南市成為我國首個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授予健康醫療大數據的采集、存儲、開發利用、安全保障、開放共享、管理、互聯網+服務及運營等權責的試點省市。

            當“風口”開啟時,山東各地早已行動起來。

            在壽光市氣派的“智慧城市大數據工程”指揮大廳,該市大數據中心主任趙春生向參觀者宣布了好消息:近期,壽光市智慧城市大數據工程被工信部列入全國智慧城市典型地區實踐名單。

            “我們將壽光市各部門產生的政務數據和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資源數據全部匯集上來,推進信息深度整合共享,用大數據賦能壽光,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的全省樣板。”瞄準“樣板”,趙春生說,壽光已統籌46個部門單位218類1.9億條數據。其中43個部門單位的152類數據對20個部門實現了共享共用。

            基于已統籌的數據,該市累計開發了義務教育入學服務、社保卡一卡通、診療信息共享、養老金領取資格認證等一系列便民利企應用,已累計減少群眾企業跑腿49.5萬次,真正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可以說,大數據改變生活的一幕,在山東半島15.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

            數據種田,4個人“玩轉”10畝大棚

            從壽光市驅車往北,大約20公里車程便到達該市傳統農業鎮——田柳鎮,但這里的大棚與別處不同。

            在智能育苗溫室內,一株株種苗就像一個個工業產品,一樣的葉片數,一樣的個頭,一樣的生長狀態;而溫室內,一個嚴格控制濕度、溫度、氣體濃度的植物工廠正在有序運行;這里,不僅打破了農作物在生產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可以像生產工業品一樣進行生產;更大的優勢是,一個占地10畝的大棚只需4人管理,而傳統大棚需要20人。

            蔬菜大棚和生產車間,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事物”,被智慧的壽光人捆到了一起。秘訣在于大棚內配備了各種智能化設備,包括各種環境傳感器、植保機、補光燈、二氧化碳發生器等,這些設備采集的數據讓蔬菜生產更精準科學。

            將大數據運用到生產生活中,這不是唯一的應用場景。

            在歌爾股份的數字化車間,一條生產線有100多個工站,工藝參數動輒幾百個,每個都需要人為點檢、測量和判定,每次開班前要逐一檢查,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就過去了。如果不檢查,萬一被人無意中修改了參數設置,就容易影響質量。

            通過采集生產過程中的數據,把工藝和質量缺陷“篩”出來,有針對性地改進,可以降低產品不良率,提前維護設備,排查故障。歌爾的數字化改造項目就是針對痛點來的。這個項目在行業內首次提供全流程解決方案,可以解決從倉儲物流到監測追溯的全流程痛點,在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良率的同時,節省1/3人力。

            從農業到工業,從田間到車間,大數據魅力便在于打通“瓶頸”,服務新舊動能轉換。

            數據賦能,縣級園區晉升省級“標兵”的秘訣

            晉升2019年度省級示范數字經濟園區(試點)名單,青州智能物聯網產業園(下稱青智園)并非靠運氣,而是實力使然。在產業數字化方面,他們做了什么?

            港珠澳大橋地處伶仃洋海域,每年六級以上大風超過200天,為了控制臺風引發的橋梁共振,專家們經過風洞試驗和仿真分析,要求減振器的阻尼比達到百分之一以上才有把握抵抗16級以上臺風。

            在原先設計方案中,92個調諧質量減振器最大在4噸的話,可以剛好滿足阻尼比百分之一的要求,但是在我國著名振動控制專家尹學軍看來,這樣的設計缺乏安全儲備,他決定,將最大的減振器的質量由4噸提高到了4.8噸。在驗收現場上,1.7%的阻尼比讓尹學軍十分滿意。他的另一項重大發明,就是軌道減振技術。通過將軌道加裝在浮置板上,并在浮置板內放入彈簧隔振器,經過不斷加裝調平鋼板將地鐵軌道與下面的結構脫離,在列車運行時起到調節緩沖的作用。這種裝置被稱為鋼彈簧浮置板。尹學軍把它形象地稱為“列車的席夢思”。

            如今,尹學軍帶著自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項目落地青智園,成立科而泰公司作為主體。顯然,他對未來的產業化充滿著憧憬。

            通過科而泰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青州在產業數字化轉型方面的努力。但后者做的顯然更多。

            在青智園的展廳里,新松機器人向參觀者展示其打高爾夫球絕技。依托新松智能制造、超同步智能裝備,這里形成了數據可視化智能機器人工廠。通過智能工廠與可視化集成精確定位和工業物聯網,實現整個制造過程的實時可視化;通過MES云互聯網及物聯網技術,建立起一條從終端用戶、到經銷商、到工廠管理人員、到車間、到倉儲物料的完整信息流……

            據記者了解,該園區已形成“慣性導航+衛星導航+組合導航”全覆蓋的自主研發生產,同時積極布局航空電子、智能無人機、MEMS 制造、無人系統、智能制造等智能物聯產品業務,全面拓展其產業產品在國防裝備、航空航天、測量勘測、智能交通等領域的應用。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相關標簽: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