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抗除草劑基因讓“鋤禾日當午”成為過去?

            2019-12-30 12:18:39     來源:光明網

            除草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個三歲小孩兒都會背的《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所描寫農民兄弟艱辛“鋤禾”的神來之筆。

              除草是最耗時耗力的農活,如何高效鋤草保糧成了伴隨幾千年農耕文明的永恒難題。時至今日,這道橫亙億萬糧農的難題終于被除草劑破解。等等,除草劑是如何做到選擇性地殺滅雜草,而不傷害農作物呢?

            抗除草劑基因

              密碼在于“基因”

              科學家們研發的轉基因作物成功解決了上述問題。我們隆重介紹一下這些慧眼獨具的超級英雄們:第一個登場的是耐除草劑基因epsps,表達的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酶(簡稱“磷酸合酶”)是高等植物中芳香族氨基酸合成的關鍵酶,控制著植物的營養命脈。除草劑草甘膦和磷酸合酶的天然催化底物磷酸烯醇丙酮酸(PEP)化學結構類似,可謂孿生兄弟。當噴灑草甘膦時,它會和PEP互相爭寵,競爭性地結合磷酸合酶的活性位點,鵲巢鳩占,(芳香族)氨基酸正常代謝受阻,引起了植物死亡。聰明的人類通過轉基因技術讓作物體內的磷酸合酶量高出周邊雜草很多,即使一部分被草甘膦占用,剩余的也可以合成足夠的芳香族氨基酸保障作物正常生長,而雜草則由于磷酸合酶不夠用而死亡;科學家們并沒有止步于此,它們對轉入作物的epsps基因進行了改良,使得草甘膦不能再和EPSPS結合,即使噴上草甘膦,也不會影響植物芳香族氨基酸的正常代謝。

            抗除草劑基因

              接下來登場的是bar基因,不同于epsps基因通過提高植物對草甘膦的耐受性來“曲線救國”,它采取和草甘膦正面交鋒。轉化有bar基因的作物編碼一種乙酰轉移酶,可以通過乙酰化草甘膦起到解毒的作用。被修飾后的草甘膦猶如廢了內功的武者,戰斗力當場清零,達到先期制敵的效果。

              大自然中蘊藏著無盡的基因智慧,去發掘和利用基因秘密必能夠造福人類。終有一日,不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勞,只余“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喜悅。

            抗除草劑基因

              科學主編:孫國慶

              科學顧問:柳小慶

              監制:戰釗 王友華

              策劃:王友華 金 赫

              編導:金 赫

              文字撰稿:白凈 崔艷

              后期制作:劉明 肖春芳

            [ 責編:金赫 ]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