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攝
科技日報記者?陳曦
合成生物學是近年來發展最為迅猛的新興前沿交叉學科之一,是繼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和基因組測序之后的“第三次生物科學革命”。為提升我國這一關鍵領域技術創新能力,科技部推動建設了第三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日前,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核心研發基地在天津市空港經濟區啟建。
核心研發基地2022年投入使用
據了解,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是由中國科學院與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牽頭,組織高校院所、投資機構、會員企業等共同建設的一個綜合性、開放性、先進性的國家科技平臺,于11月初正式獲得科技部批復。
按照中心建設方案總體規劃,天津市將為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配套建設核心研發基地。該基地占地130畝,總建筑規模約18萬平米,總投資約20億元,計劃于2022年投入使用。基地包括研發試驗、創新孵化、綜合管理和生活服務四大區域,重點建設科技基礎設施平臺、產業前沿關鍵技術研發平臺、孵化轉化與服務平臺、創新創業中心、國際聯合中心、知識產權運營管理中心、科教融合中心。建成后,該基地將與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共同形成集科技研發、國際交流、科教融合、創新孵化和生活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創新平臺,實現全國合成生物科技和產業力量在此整合集聚,支撐和推動合成生物產業快速發展。
天津市科技局生物醫藥處處長王銳表示:“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最初的載體就是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但不是簡單地給研究所掛個牌子,而是要探索體制機制的創新,從更大程度上解放科技人員的智力資源,釋放科技成果轉化潛力,未來在規模、人才以及其他創新要素的集聚方面,將會比現有研究所有顯著提升。”
“我們目前正在探索一種多主體、網絡化的新型管理模式。”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馬延和進一步介紹說,未來將以天津工業生物所為中心,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科技核心,向外聯合金融機構和企業形成外圍體系,進而逐步推動面向全球、開放協同的創新網絡的形成。
提升合成生物技術創新能力
布局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對于應對科技革命引發的產業變革、支撐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馬延和表示:“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的主要功能是打通從科學到技術、從技術到產業的橋梁,形成重大關鍵核心技術的源頭供給,為提升生物產業領域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據了解,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將聚焦五方面:一是組織重大科技任務,以合成生物技術創新推動材料、能源、醫藥、化工等產業領域向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二是強化合成生物基礎設施創新能力建設,全面夯實我國發展合成生物學的基礎條件;三是加強從科技人才到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建設高層次、國際化的合成生物專業復合型人才隊伍;四是推進科技與產業合作網絡的建立,實現企業、高校、投資機構的緊密協同,構建科研與市場協同合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創新共同體;五是加快建設科技孵化轉化平臺與產業示范園區,促進合成生物成果轉化和產業集聚發展,引領我國合成生物產業加快發展壯大。
“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的核心‘產品’就是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馬延和說,“未來中心將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合成生物技術創新高地,成為天津市、京津冀乃至全國經濟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的技術源頭,為我國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與社會經濟永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