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江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12月27日,上海祝橋航空產業園和大飛機創新谷在中國商飛公司總裝制造中心祝橋基地聯合啟動,一批入谷入園項目及產業培育項目成功簽約,上海民用航空產業集群效應顯現。
預計到2035年,依托此次啟動的“一谷一園”平臺形成的產業配套,將支撐中國商飛公司200架以上大型商用飛機的年生產能力,帶動航空產業年產值可達3000億元以上。
事實上,中國商飛在戰略布局上一直堅持開放合作,并“立足上海、深耕上海”,就近布局技術資金密集型、高附加值產品及服務,以及超大部件裝配等產業配套資源,吸引全球供應鏈在上海集聚。強化自身研發設計、總裝制造、客戶服務等核心能力的同時,集聚了21家供應商,29家潛在供應商,推動了59家本地企事業單位開展本土化項目合作。
2018年5月,上海市與中國商飛深化合作并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確定了共同推進“一谷一園”建設、培育本地民用航空產業發展等合作領域。
其中“一園”是指祝橋航空產業園(以下簡稱“產業園”)。圍繞大飛機總裝基地進行建設,疊加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政策,產業園將加速上下游總裝配套企業集聚,提升配套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形成便利供應鏈和綠色供應鏈。
面向未來20年的長遠發展,產業園還擬建設總裝試飛、裝機配套、生產支持、航空文旅、運營服務及商業服務六大功能片區。
“一谷”即依托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大飛機創新谷,集聚創新人才、創新裝置、創新機構等創新資源,打造與產業緊密協同、開放共享的科技創新平臺。
具體而言,大飛機創新谷將通過平臺創新和產學研合作,營造大飛機創新生態,著力解決民機產業鏈上短板弱項,孵化出新技術、新產品,助力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企業、新項目,打造大飛機朋友圈、創新圈、創業圈。
據了解,目前大飛機創新谷目前已推動52個項目入谷攻關。形成了吳光輝院士工作站等創新人才項目,推動大飛機飛控液壓起落架聯合實驗室、先進航電系統聯合實驗室等創新設施建設,組建了大飛機駕駛艙聯合創新中心、防冰聯合創新中心等創新機構,并開展噪聲、控制率等創新項目攻關。
多年來,上海市堅持民用飛機發展主線,圍繞全產業鏈,重點布局飛機整機、民用航空發動機、機載等領域,并以中國商飛公司、中國航發商發公司、航空工業集團等龍頭企業為引領,全產業鏈布局,吸引一批航空產業鏈企業入駐,初步形成了集總部、設計、制造、試飛、配套于一體的民用航空產業布局。
此次“一谷一園”聯合啟動,為上海打造民用航空產業集群、形成完善的民用航空產業鏈,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民用航空產業基地打下了堅實“地基”。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