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夏玲浩
無論什么時候,“競爭”都不是中日發展的目的,化競爭為協調,為合作,實現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贏才是發展的主題。這句話可以形容當下的中日關系。
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剛剛結束,一場事關中日的重量級會議引來國人目光。這一天,首屆中日科技創新合作大會在山東省威海市開幕。值得注意的是,與前幾天中日領導人“積極推動構建攜手合作、互利雙贏的新格局”的共識相似,本屆大會以“新時代新合作新未來”為主題,重點圍繞海洋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節能環保等領域,搭建中日科技創新合作平臺。這幾大領域都是中日都在大力發展的產業。
大會的規格頗高。它由山東省科技廳、威海市政府、日本技術士會共同主辦。來自日本國立東京海洋大學、國立千葉大學、國立巖手大學、仲精株式會社等日本高校、科研院所及相關企業的50多位專家和山東省內高校、相關企業代表共同探討新技術、開展項目合作。其中,國際著名光化學科學家、多次諾貝爾獎提名者、光催化之父、日本東京理科大學原校、2019中國政府友誼獎獲獎者藤島昭,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祖亮,威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偉等在大會上致辭或者講話。
威海是中國大陸最早迎來日出的地方,也是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同時,它也是中國大陸距離日本最近的城市,直線距離只有174海里,約322公里。人們常常用“一面靠山,三面環海”來形容這座海濱城市,其海岸線近986公里。
作為“東道主”,威海市副市長張偉向客人們介紹威海的科技創新情況:圍繞打造千里海岸線一條創新鏈,威海以創新為導向,以開放為引領,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與園區產業、企業金融的深度融合,區域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18年,威海市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89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2.53%。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值占規上企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9.67%。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07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634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8家,省級中小企業隱形冠軍企業34家,目前威海市積極創建國家區域創新中心,已經構建起1+4+N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
“日本是一個產業體系健全、開放創新發展的發達國家,具有一系列的產業支持政策,完備的科研體系,濃厚的創新氛圍,在電子信息新材料汽車等領域擁有眾多的先進成果,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張偉希望通過本次對接活動,能為威海市高校、研究機構以及企業的技術交流與合作,搭建一個新的平臺,加強在海洋科技、新材料等領域的科技交流與合作,加快威海市產業發展,提升企業科技創新的能力,促進產業融合,加快產業的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新興產業。
會議為媒,聯姻才是目的。兩天的時間,無論是威海方面,還是日本方面,都收獲滿滿。
在威海市政府副市長張偉、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祖亮、日本技術士會日中技術交流中心總代表熊澤壽人等人的見證下,大會迎來高潮部分——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威海市聯橋國際合作集團有限公司與日本技術士會日中技術交流中心就共建中日科技轉移轉化平臺簽署戰略框架協議;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威海聯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日中科學技術文化中心就共建中日新材料研發中心簽署合作協議書;威海市環翠區新創投資運營有限公司與日本美水株式就入駐中歐水處理及膜技術創新產業園簽署全面合作框架協議;威海市宇王集團有限公司與日本株式會社TAMURA就光電離子水項目簽署合作意向書等十項中日合作項目簽約。
目前,日本在威海投資企業120家,涉及軟件、光電、醫療器械、機械、紡織、食品等多個領域。2018年,威海市有1273家企業與日本有貿易往來,2019年1-10月,該市對日本貿易額128億元,占全市進出口的10.9%,同比增長8.5%。截止目前,威海市在日本設立項目33個,中方協議投資總額1644.8萬美元,主要集中在電子科技研發、醫藥制造、橡膠制品、水產養殖加工、貿易等領域。
這是首屆中日科技創新合作大會。沿著合作的道路走下去,中日科技創新合作將迎來美好的未來。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