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A股迎國際資本持續流入 機構看好估值抬升與成長空間
因圣誕節假期,滬/深股通12月24日至12月26日均關閉服務,而今日(27日),北上資金將再度出關。事實上,作為A股市場重要增量資金來源,通過滬/深股通流入的外資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開通以來累計凈流入9800多億元,從當前曲線走勢來看,最快本月就有望突破10000億元大關。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經濟整體勢頭良好,經濟發展底氣足、有韌性。對中國經濟的中長期發展充滿信心,是外資機構看好中國股市的根本原因。同時,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努力打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推出多項開放舉措暢通投資渠道,進一步完善市場基礎性制度,推動上市公司質量不斷提升,使得A股市場自身吸引力不斷增強。未來海外機構投資者有望繼續加大對A股的配置比例。
國際資本持續流入A股
上月,MSCI指數年內納入A股的第三次擴容正式實施。市場原本預計短期內北向資金流入A股的腳步將有所放緩,原因在于未來一段時間配置型資金的不確定性。然而現實情況是,數據顯示,截至12月23日,北向資金連續28個交易日凈流入A股,追平2018年5月7日至6月15日創下的紀錄。11月27日至12月23日,北向資金累計流入A股達688.78億元。
截至12月23日,2019年北向資金合計流入A股達3427.96億元。2016年以來,北向資金年度凈流入A股金額呈逐級攀升態勢。2016年至2018年,年度凈流入金額依次為606.79億元、1997.38億元、2942.18億元,加速之勢明顯。
因圣誕節假期,滬/深股通12月24日至12月26日均關閉服務,而今日(27日),北上資金將再度出關。其實,作為A股市場重要增量資金來源,通過滬/深股通流入的外資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開通以來累計凈流入9800多億元,從當前曲線走勢來看,最快本月就有望突破10000億元大關。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國內股票總規模達1.77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2.9%,占A股流通市值4%,已非常接近公募(持股)和保險(持有股票+基金)的規模。
從外資青睞的個股來看,寶新金融首席經濟學家鄭磊統計發現,約2000只A股獲得外資買入,其中有20只至30只個股外資持股比例超10%。“外資青睞的股票主要集中在生物醫藥、家用電器、電器設備等行業,很多都是基本面不錯的上市公司。”鄭磊說。
“外資兼顧標的的成長性和穩定性。盈利能力強、能夠穩定貢獻高資產回報的公司更受青睞。”國盛證券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啟堯表示,外資多以長期配置為主,考核久期要遠超大部分國內資金,使得外資入場布局較國內資金更堅定,對于股價波動的容忍度更高。
估值與成長空間讓外資頻頻加碼中國
展望2020年,史蒂芬·多佛表示,中國是一個日益重要的市場,如果所有中國股票都被納入MSCI指數,估計中國在主要新興市場基準中的權重可能會從2019年底的約30%升至40%左右。世界銀行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長雖然有所放緩,但仍保持平衡,貿易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8%,而2005年為64%。目前,中國貨幣貶值的風險不大。此外,還有盈利前景改善、派息增加、技術進步及5G移動網絡開放等眾多利好因素加持。
對于中國市場樂觀情緒升溫的頂級外資機構遠不止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一家,多數外資機構開始加碼布局中國市場。瑞信亞太區首席投資總監伍澤恩表示:“全球經濟和市場在面臨挑戰時將表現出彈性,預計中國股市將跑贏全球新興市場綜合指數,近期具備進一步反彈的空間。通過投資東北亞尤其是中國市場,可以把握潛在周期性反彈機遇。”
“未來國際機構投資者將繼續加大對A股的配置比例。A股投資者結構、理念以及市場機制將進一步國際化,整個A股估值體系將重構。A股投資者需更具國際視野,具有全球競爭力與稀缺性的優秀公司估值溢價將進一步凸顯。” 安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果說。
陳果認為,持續不斷的增量資金主要來自國際主要指數權重提升后外資主動型資金對A股的延遲增配。被動型資金對A股的增配往往在國際指數提升權重之時完成,而主動型資金是否配置A股、配置多少、何時配置則更加靈活。隨著A股在國際指數中權重的快速提升,許多主動型資金對A股的配置往往達不到指數權重的要求(即實際低配A股),將會在之后的合適時機增配A股,造成延遲增配。這個補配的需求將持續存在。
此外,A股估值水平在全球也極具吸引力。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表示,目前上證綜指PE(TTM)為13倍,從全球主要市場指數來看,其僅高于恒生指數,低于絕大部分市場重要指數,更是遠低于標普500的24倍、納斯達克指數的32倍。
“美股創新高,VIX指數降至低位,也為國際資金布局新興市場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估值性價比較高的A股市場無疑是外資布局新興市場的優選。”張啟堯說。
業內人士表示,日本、韓國等地的股市在對外資開放過程中都經歷了從波段操作到基本面投資為主的風格轉換,最后表現出機構投資者為主的特質。隨著外資不斷進場,A股市場有望逐步過渡到機構時代。
新一輪科技爆發前夜公募看多來年行情
早在12月中旬,就有公募基金指出:“結合市場近期表現,市場或已提前出現‘春季躁動’行情。”
長城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向威達指出,中國每年1、2月份的經濟數據都要等到3月10日以后合并公布,而上市公司的業績大部分也要到3月份以后公布,在此之前,市場會有一段相對的平靜期。此外,1、2月份和一季度是國內銀行放貸的高峰期,不管利率能否回落,一季度都是全年流動性最好的時期。因此向威達認為,至少可以對A股明年一季度的走勢樂觀。
融通逆向策略基金經理劉安坤表示,在以往的跨年行情中,一般而言,前一年四季度表現突出的板塊在次年也有望延續升勢,而今年四季度是科技股和周期股交替演繹的風格。他認為,從估值性價比角度看,順周期品處在主動型外資、國內長線資金的合意性價比區間。當然,市場超額收益行情的展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震蕩而行。
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指出,經濟持續修復的預期疊加外部擾動邊際緩和,有利于市場風險偏好上行,A股市場前景向好。
寶盈基金表示,結構上,預計整體均衡,將自下而上重點關注未來兩年ROE向上的行業,如科技(電子、通信、傳媒、計算機、醫藥生物)、新能源汽車(電氣設備、有色金屬)、制造業(輕工制造、機械設備、汽車、紡織服裝)。
招商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夏表示,從1999年起,5年左右,迎來一輪科技上行周期:1999~2000年,互聯網浪潮的頂峰。2003~2004年,2G網絡的普及以及寬帶的普及帶動手機和PC的普及。2009~2010年,3G網絡的普及和智能手機的崛起開啟了移動互聯網。2013~2015年,4G網絡的普及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帶來了移動互聯網浪潮。2019年5G牌照的發放,5G網絡開始建設,有望迎來新一輪信息革命創新浪潮,科技進入新一輪上行周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每一輪科技周期都是由通信技術的變革帶來的。
如果從投資的角度看就需要依循產業進化的路徑來進行,例如每一輪科技周期首先受益的是通信行業,其次是電子行業,最后是計算機和傳媒行業,基本都是由硬件到軟件的產業進化路徑。當前正處在通信基站大規模建設和相關電子需求爆發的時候,通信和電子行業將繼續由行業層面的爆發來驅動,后續會進一步看到軟件領域的相關需求,因此也可以提前加大布局計算機和傳媒行業。從個股的角度而言,張夏建議投資者優選各個細分領域的龍頭公司。
(責任編輯:DF506)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