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陳能寬:不遠萬里聽“反調”|弘揚科學家精神·大家小事

            2019-12-26 09:21:3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 陳瑜

            科技日報記者 陳 瑜

            圖片制作:王小龍

            ?

            1987年4月,64歲的陳能寬迎來科學生涯中的第二次轉折,出任原國家863計劃激光領域(863—410主題)的首任首席科學家。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王大珩先生曾說過,在863計劃的15個主題中,410主題講起來最費口舌,也最難把握。

            強激光技術是一種高難度、長周期、前沿性的高科技項目,在我國科學家開始進行探索研究時,它的技術與工程可行性問題與存在定理還有待驗證。同時,它的發展還受到國際形勢變化的影響。如何把握住正確的路線和方向,不走或少走彎路,少花冤枉錢,這是擺在專家組面前的重要課題。

            陳能寬給410主題工作帶來深刻的影響。在初期不明朗的階段,他鼓勵科學論證、百家爭鳴,倡議“紅隊”“藍隊”兩隊科學對弈,并非常注重對國外技術情報資料的分析研究,特別是美蘇的一些動態。

            上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界對星球大戰計劃信心十足,認為用激光把導彈打下來是可以實現的,但是哈佛大學的化學系主任鮑勃·阿蓋恩教授卻反對這種看法,他認為靠激光(化學激光)把導彈打下來不太可能,至少在一二十年內是不太可能的。

            當時,我國科學家也正在摸索,究竟是用哪一種激光器,發展哪一種關鍵技術。

            1987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科技委李幼平跟隨陳能寬到美國訪問。在參加一個材料科學會議時,兩人順路去哈佛大學,專門去找這位唱反調的教授。

            在等待的半個小時里,陳能寬和李幼平商量,考慮到自己不方便出面,讓李幼平扮演一個提問者,自己擔任翻譯。

            鮑勃·阿蓋恩的結論聽起來當然讓人很不舒服,但陳能寬是個很認真和實事求是的人,回來以后如實做了匯報。

            這件事給李幼平一個深刻的體會:陳能寬是一個非常實事求是的人,他從來不附和別人。

            坦誠、實事求是,陳能寬的這個特質體現在其他很多方面。雖然和“兩彈一星”功勛朱光亞先生私交甚好,但曾經有一次,朱光亞提出某項建議,陳能寬考慮到現實情況不成熟,還不能做,于是果斷表示反對。

            人物簡介 陳能寬(1923—2016),著名金屬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1960年以后從事原子彈、氫彈及核武器的研制工作。1982年,其領導進行的“聚合爆轟波人工熱核反應研究”,獲得全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7年任原國家863計劃激光領域(863—410主題)的首任首席科學家。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相關標簽: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