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過國忠?
通訊員 陳翼
江蘇蘇南,既是高端制造業的集聚地,也是新興產業的先發地。這里,高水平應用技能人才的不足,已制約著傳統制造業的轉變和新興產業的發展。高職學校作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體,該如何主動作為、融入地方產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培養一批適應時代發展和技術變革的高水平應用技能人才?12月24日,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首輪入選國家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的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3年來,我們面對產業的快速變革,圍繞智能制造產業鏈、技術鏈、創新鏈、人才鏈,融合人工智能與先進制造技術,主動對接地方智能數控和機器人等重點產業鏈中對高端技術與人才需求,憑借多年打造出的產教融合集成平臺和技術應用中心、校企合作實訓中心或基地,以培養杰出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 ,在國內高職領域創出‘三段式’高技能人才高質量培養新模式。”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校長沈琳說。
“我們從2016年起,在軟件技術、移動互聯應用技術、物聯網技術、網絡技術和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選拔一批有優勢有特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學生,正式組建ICT創新試點班,先行先試,打破技能人才培養上的傳統做法 ,探索具有常州機電學院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院長顧衛杰說。
記者了解到,ICT創新試點班“三段式”人才培養模式為:第一階段“課程+講座”,通過校內教師授課、企業導師講座的方式,培育大學生職業素養、專業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打牢專業基礎;第二階段“項目+實戰”,通過項目訓練,撰寫論文、知識產權申請及成果匯報等形式,深度參與教師的縱橫向課題,強化專業技術能力;第三階段“競賽+雙創”,通過參加職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業項目、企業頂崗實習等手段,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及創新創業能力。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試點基礎上,為了在重點特色專業加快推行“三段式”高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ICT創新試點班教師團隊還與企業合作共建“智慧工廠”校外產學研基地,聘請產業工程師駐校,產教合作培養行業創新型人才。校企聯合指導學生開發的“工廠智能化管理系統研發與應用”項目,榮獲常州市武進區“雙十百千”行動創新創業獎。
在ICT創新試點班教師團隊成員王云良教授看來,創新班打破了傳統概念中的課堂學習模式,創新班的模式更像是博導帶研究生一樣,導師根據研究方向向學校進行項目申報,學生根據自身專業特長選擇項目和導師,進行導師制教學,實現了專業發展、師資發展、學生發展的“開花結果”。
顧衛杰說起“三段式”人才培養模式成效如數家珍:3年來,ICT創新試點班教師團隊獲評江蘇高校“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近三年,團隊先后獲省級科技進步獎和教學成果獎2項,省級教學大賽獲獎2項等教學科研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進入的創新班學員,至今完成論文17篇、申請專利36件,各類競賽獲獎8項,其中國家級競賽一等獎3項,省級一等獎1項;2019年10月底各類獲獎已經為10余項,論文8篇,專利申報15項以上。
如今,從創新班這個舞臺走出去的畢業生,均走上軟件工程師、大數據工程師等熱門崗位。畢業生徐輝從全省百余萬大學生中脫穎而出,入選“2015年江蘇省大學生年度人物”,成為當年全省高職院校中唯一一名獲得該榮譽的學生。今年10月26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三屆藍橋杯國際程序設計大賽上,選派出參賽的該校信息工程學院的學生吳正棟、賈洪言,不負眾望分別獲得了大賽C/C++和JAVA類二等獎的好成績。
用沈琳的話來說,“三段式”高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既把課堂教學與現實中的運作教學相結合,把專業理論學習與實際生產實習相結合,完全顛覆了過去人才培養的方式,是加快解決高技能人才不足的有效手段,也是貼近產業變革和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一種新的探索與實踐。克服了過去由學校單一培養所帶來的許多不足,構建起了學校人才培養新生態,正在成為智造類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