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學科建得好不好,不重論文重“療效”

            2019-12-23 17:26:5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 金鳳

            金鳳

            15所高校、43個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學科數分列全國第二和第三。10所高校的14個學科進入國際公認的基本科學數據指標(ESI)前1‰,高校數和學科數均列全國第二。在中國高校學科榜上,坐擁這份數據的江蘇,“家底”殷實。

            “學科建設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沒有一流的學科就沒有一流的大學。”近日,在江蘇省教育廳舉行的江蘇高校優勢學科服務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中,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洪流如是說。

            如何掘金學科這座富礦,“指揮棒”至關重要。“我們考核建設成效,不是數數發了多少論文、有多少頂 ‘帽子’。對大學來說,學科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是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發展需求,做好社會服務,思考能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什么。”江蘇省教育廳研究生教育處處長楊樹兵表示,目前,江蘇的優勢學科致力于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更加注重標志性成果和人才培養的考核。

            學科建設“頂天立地”,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

            一根長約20厘米的玻璃光纖,外面裹有一層密實的玄武巖纖維層,輕輕撥動,與之相連的計算機上,立即顯示出明顯的上揚曲線。

            在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該院副院長張建展示的一款長標距光纖傳感器,可以附著在建筑結構的表面,或者埋入內部,將橋梁建筑的載荷、裂縫、傾斜度等數據源源不斷地傳輸出來,再通過裝置解調儀,進行分析、整合,生成一幅幅“心電圖”。這項“土木工程結構區域分布光纖傳感與健康監測關鍵技術”已經在蘇通大橋、長江隧道、江蘇大劇院及美國、日本的重大工程監測中得到應用,解決了大量實際工程難題,直接經濟效益超4億元。

            張建展示“長標距光纖傳感器”,金鳳?攝

            將學術研究的焦點聚焦于解決經濟社會和行業發展的難點、痛點,將論文寫在大地上,江蘇高校學科建設的趨勢,可以從一組數據中管中窺豹。在上一輪的學科建設二期項目中,72個學科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現代農業等江蘇戰略性新興產業密切相關,占比43.6%。

            “針對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創新需求,江蘇將‘頂天立地’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任務。”在發布會中,洪流表示。

            楊樹兵解釋,學科建設的“頂天”,就是要讓學科站在學術前言,打造國之重器,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立地”就是要把學科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可以看得見的貢獻。“我們要破除‘五唯’,學科建設不是寫寫文章、發發論文、出出書。”

            什么樣的學科才算合格,學科建設是否達標的依據是什么?據悉,江蘇省創新學科建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重點考察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力”三個維度。在“貢獻”指標中,突出專利等知識產權創造運用、通過技術創新解決重大發展難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及江蘇高質量走在前列的案例。

            創新多種模式,鼓勵多方共建學科

            江蘇的高校優勢學科建設,打破封閉起來搞發展的通常做法,創生了多種學科建設模式,如高校內部不同學科合作的交叉學科建設、高校與科研院所強強共建、高校與企業的共贏互利協同創新、以及高校與國外有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協作交流學科建設模式等等。

            徐州潘安湖采煤塌陷區總面積1.74萬畝,區內積水平均深度4米以上。“塌陷區綜合整治涉及采礦工程、測量工程、生態修復、土地復墾、景觀生態學和土地科學與技術等多個學科。一個區域的治理,精準測繪是基礎,科學規劃是關鍵。”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執行院長張紹良教授說,測繪科學與技術學科組建了由數十名不同領域專家學者構成的團隊,依托老工業基地資源利用與生態修復江蘇省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協同多部門,開展了一系列科技攻關,如今,潘安湖采煤塌陷區已經成為國家級4A級景區。

            中國礦業大學國際合作團隊在潘安湖調查取樣,受訪者供圖

            如果說多學科交叉建設為高校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打出“組合拳”,高校院所的強強聯合,則讓豐富的科教資源惠及更多師生。

            南京大學天文學學科團隊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在南大仙林校區共建“天文和空間科學園區”,通過共同承擔科研項目和教學任務、共同培養研究生等方式,取長補短,共同發展,該學科還可以從紫金山天文臺獲得觀測設備和技術支持。

            高校與科技型企業均為創新主體,將實驗室里的成果“喚醒”,用資本、人才將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對成果的檢驗,也是價值的再造。

            “過去高鐵列車所用的高強度風擋玻璃一直以來國外市場,價格昂貴,交貨周期長。”江蘇大學材料學院院長喬冠軍教授介紹,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優勢學科與江蘇鐵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承擔了江蘇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高速列車專用高性能安全玻璃的研發及產業化”,實現了高性能特種安全玻璃產業化。一系列關鍵技術的創新已讓中國制造的高鐵前窗玻璃逐步占據國內九成市場。目前,雙方還正在合作研發應用于大飛機的風擋玻璃。

            “我們考核學科建設成效,不是看發了多少篇論文,有多少頂 ‘帽子’,而是考察學科建設項目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與社會需要符合程度如何。”楊樹兵說。

            打造人才梯隊,把人才培養放首位

            “學科建設必須把人才培養放在第一位,必須要把社會貢獻放在第一位。”在楊樹兵看來,學科建設的最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發展需求做好社會服務。

            據悉,江蘇二期學科項目建設期間,各立項學科把學科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讓師生將企業、農田作為檢驗真知的授業課堂,讓知識在大地、田野流動,賦予人才以成長空間,也讓科研成果造福民生。

            南林大團隊用秸稈研發的零甲醛高強度秸稈板,金鳳攝

            我國是農業大國,每年產生秸稈總量大約7億噸。每到秋收季節,田間地頭總能看到一堆堆燃燒的秸稈,濃煙滾滾。走進南京林業大學秸稈中心,一張張無醛秸稈人造板和楊木板,訴說著一個“科技魯班”團隊的創業史。

            南林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梅長彤介紹,團隊多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他們攻克了農作物秸稈人造板工業化制造技術,研發出20余項秸稈人造板發明專利技術,實現“點草成金”。北京奧運會的幾個場館也用到了他們的技術。同時,他們還解決了速生楊木加工關鍵技術,授權專利20余項。近5年來,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分別排名第二、第三),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36項,培養碩博研究生275名……

            團隊的技術也在各地普及,梅長彤說,如今,團隊平均每年到企業、基層開展技術服務100天以上,為海關、商檢、司法、考古等部門提供材種鑒定500余人次,為企業培訓人才300多名。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