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莫讓“圈子”文化侵蝕科技界

            2019-12-23 04:03:51     來源:科技日報

            弘揚科學家精神?論場

            本報評論員

            中國人有句俗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由此伴生的“圈子”文化,根植于我們幾千年的文化血液里。當前,科研領域或多或少也存在著這樣的“圈子”文化:以個人關系好壞決定立場親疏,維護自己人,疏離“圈外人”。“圈子”內部,人情交流可以實現資源互換,利益共享;“圈子”之間,可能存在派系利益沖突,形成壁壘。對于科研人員來說,想在主流學術界獲得一定認同,就或多或少要混跡到“圈子”中來,吃得開才上升快。

            但科研領域是容不下“圈子”文化的。“圈子”遵循“敵友”邏輯,與遵循“是非”邏輯的科學場域天然相斥。“圈子”破壞科學場的自主性,束縛個體的自由意志,從而誤導科研方向,影響科研效率和質量。更壞的是破壞科學場的純粹性,在“圈子”文化籠罩下的學術江湖,科學探索與名聲、利益和資源共用一套價值體系,科學話語生態即遭破壞,很大程度上阻礙著科學進步。一直以來,科學共同體對此有著無奈的妥協,同時也深感焦慮。

            今年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提到反對科研領域“圈子”文化,明確指出“打破相互封鎖、彼此封閉的門戶傾向”“破除各種利益紐帶和人身依附關系”“抵制各種人情評審,在科技項目、獎勵、人才計劃和院士增選等各種評審活動中不得‘打招呼’‘走關系’,不得投感情票、單位票、利益票”。官方發文亮劍學術江湖,在科研領域引起強烈共鳴。以上種種,科研管理機制固然要改革,科學共同體也要自我革命。

            反對科研領域“圈子”文化,一方面要割斷“圈子”背后攜帶的利益鏈條,改革不適應科研規律的資源分配、評價和獎勵機制。例如,在資源分配上,要優化項目形成和資源配置方式,合理控制項目數量和規模,改革項目申請制度,優化項目評審管理機制;在評價導向上,更多關心科研內涵,即新理論新技術的發現發明,而不是論文、項目和獲獎數量;在獎勵機制上,著重對發現權予以承認和獎勵,大幅減少其他類型的評獎。

            另一方面,科研人員也要叩問自己的初心,選擇走科學探索的道路是為了什么?須知,科研領域就算做不到百分之百的象牙塔,也不容百分之一的名利場。弘揚科學家精神,保有知識分子獨立的人格,堅守學術的自主性,應成為新時代科研人員的集體自覺。

            當然,科研領域歡迎這樣一種“圈子”:一群相同或不同學科背景的人,因脾氣、秉性、愛好、“三觀”合拍等組成了“朋友圈”,這是能夠碰撞出科學界的風雅軼事而傳為美談的。

            (責任編輯: HN666)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