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推杯換盞、把酒言歡是每個歲末、節假日少不了的節目。作為感情載體的酒,既是有些人眼中的“玉露瓊漿”,可千杯不醉,但也成了另外一些人眼中的“洪水猛獸”,甚至一喝酒就臉紅,乃至沾酒就倒。但較起真來,為什么一喝酒就臉紅?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2月20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專注于飲酒臉紅基因—“乙醛脫氫酶2”(ALDH2)研究的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院長陳玉國教授從基因的角度對飲酒臉紅的現象進行了解讀。
他表示,人體把酒精代謝掉要分兩步走,即“變身”和“解毒”,如果體內的“乙醛脫氫酶2”的活性不好,代謝能力減弱,使得乙醛在體內堆積,就會出現酒后臉紅的現象。通過陳教授團隊的多年研究,他提醒“飲酒容易臉紅”的朋友,要預防急性冠脈綜合征、腦梗塞等疾病的發生。
一圖看懂↓↓↓
配圖為受訪者提供,科技日報新媒體刊發專用
“酶”好,喝酒才能不上臉
文人墨客多愛酒。“唯酒無量,不及亂。”先賢孔子的這句話代表著國人的飲酒哲學,意指各人酒量不同。要根據自己的酒量來喝酒,以不至醉亂為限度。
自2006年開始,陳玉國教授便專注于“乙醛脫氫酶2”Glu504Lys基因突變與臟器功能保護、精準醫療的研究,先后承擔20余項國家級、部省級課題,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部省級獎6次。
在他看來,喝酒到了科學家這里,從人群特征到分子機制,從基因遺傳到蛋白調控,研究地越發透徹。他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詞—“亞洲臉紅”,“不是說亞洲人容易羞澀臉紅,而是東亞人中有30%—50%的人,一喝酒就很容易‘上臉’。比如男士喝一兩白酒,上臉的人眼圈臉頰緋紅,甚至面紅耳赤,但西方人卻很少這樣。”
既然“唯酒無量”,為什么會存在“亞洲臉紅”?這要從飲酒臉紅的最深層原因—即基因突變說起。
人體代謝酒精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是“變身”。酒精變成了容易代謝的乙醛,但是乙醛仍有毒性,會導致全身血管擴張,最容易被發現的就是臉紅;第二步為“解毒”。乙醛被迅速代謝成乙酸,然后變為無害的二氧化碳和水。陳玉國說,解毒過程中,起到最關鍵作用的便是“乙醛脫氫酶2”催化酶。
但問題恰恰出在這個酶上。陳玉國教授研究發現,30%-50%的東亞人攜帶乙醛脫氫酶2突變基因(Glu504Lys),導致產出的酶結構先天不良,代謝能力大大減弱,也就使得乙醛在體內堆積,產生飲酒后臉紅的現象。
飲酒臉紅有輕有重,這是因為基因的載體DNA有兩條鏈,如果只有一條鏈攜帶乙醛脫氫酶2突變基因,飲酒臉紅的程度還輕些。但如果兩條鏈都攜帶,產出的酶代謝能力會損失90%以上,飲酒后就面紅耳赤了。
陳教授表示,飲酒不容易臉紅的人,大部分是乙醛脫氫酶2的活性不錯,酒精代謝順利,但也有部分人第一步的乙醇脫氫酶就不行,酒精的代謝第一步便受阻,這部分人喝酒很容易出現危險。
“喝酒臉紅”是保護色?可能是疾病的征兆
“飲酒臉紅”聽起來有趣,卻絕非酒量小那么簡單。在搞清楚了“亞洲臉紅”存在的緣由之后,陳玉國教授團隊開始考慮,既然通過基因能區分出來兩類不同的人,那這兩類人在健康和疾病方面有什么特征?或者說“飲酒臉紅”者與某些疾病是否有關聯?
多年的研究讓陳教授團隊有了重大發現:飲酒臉紅的人群即使不喝酒,患一些疾病的幾率也會上升。這些疾病包括急性冠脈綜合征、腦梗塞、老年癡呆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急性冠脈綜合征包括不穩定性心絞痛(休息時也發作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典型表現是持續不緩解的較為劇烈的胸痛),是較為嚴重的冠心病。陳玉國團隊最先發現,攜帶飲酒臉紅突變基因的漢族人,比起不攜帶者,患有急性冠脈綜合征的幾率明顯更高。差不多同時,日本、韓國人群也有發現了同樣情況。
更加不公平的是,他們還發現,已經得了急性冠脈綜合征的人,如果攜帶飲酒臉紅突變基因,經過同樣的治療后更容易再犯。小動物里也是這樣,乙醛脫氫酶2活性好的動物,同樣是心梗,梗死的面積小很多。
陳玉國教授提醒:飲酒容易臉紅的朋友,從年輕時就應注意預防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戒煙限酒,控制體重,注意飲食平衡、不食油膩食物,適量運動,避免熬夜,保持良好心態。
如果已經有“三高”情況,則應更加注意遵照醫囑服藥控制、定時監測、定時體檢、改正不良生活習慣,以保護心血管健康,避免進一步發展為急性冠脈綜合征。如果有胸痛、胸悶等前期癥狀,應該及時至胸痛中心就醫排查。
我國腦梗塞(俗稱“中風”)發生率明顯高于歐美國家,探討飲酒臉紅基因突變和腦梗塞的關系很重要。陳玉國發現,國內外好幾個團隊進行了研究,雖然結果并不十分一致,但大多數認為,飲酒臉紅基因突變會明顯增加患腦梗塞的幾率,尤其是對于男性。
他提醒:飲酒容易臉紅的男士們,要早早開始腦梗塞的自我預防,預防措施和急性冠脈綜合征大致相同,特別要注意排查頸動脈斑塊,注意休息,養成不急不躁的良好心態。
老年癡呆癥(阿爾茨海默癥),是由年齡、遺傳因素、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疾病史等多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當前并沒有有效治療措施。
阿爾茨海默癥與飲酒臉紅基因突變的關系仍有爭議,陳玉國團隊把國內外所有的研究匯總起來一起分析,發現在男性里,攜帶飲酒臉紅突變基因者比不攜帶者,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幾率明顯提高,但是女性里這二者沒有明顯關聯。
“這提醒了飲酒容易臉紅的男士,需要注意對阿爾茨海默癥的早期預防,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戒煙限酒,預防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避免肥胖,勤動腦多思考,保持一定社交,避免抑郁情緒。”陳玉國說。
他強調,并不是說飲酒臉紅的朋友就一定會得這些病,飲酒不臉紅的朋友就不會得、不需預防。這些疾病是多種先天基因、后天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后天環境可以改變,往往更加重要。“人們對自己的身體特點要多一些清醒認知,識別自身患病風險相對高的疾病,開展早期預防。要知道,‘防’永遠好于‘治’。” 陳玉國表示。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