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我國科學家發現睡蓮花香花色“調控開關”

            2019-12-20 11:18:2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 謝開飛

            科技日報記者 謝開飛 通訊員 曹佳奕 陳旻

            法國莫奈筆下的《睡蓮》,人們印象深刻、已是世界名畫。然而,睡蓮為什么會散發出迷人的香味? 其賞心悅目的花色類型又是如何形成的?

            19日,福建農林大學此間宣布,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自然》在線發表該校張亮生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睡蓮基因組和早期開花植物進化”。該研究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睡蓮基因組,并發現了調控睡蓮花色花香合成的關鍵基因,標志著我國在這一研究領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張亮生教授在發布會上介紹相關成果進展

            開花植物又叫被子植物,其中睡蓮是被子植物起源和進化過程中重要節點;花色花香是園藝植物非常重要的性狀,了解背后的分子機制是分子遺傳育種的第一步。人稱“植物小白鼠”的擬南芥和水稻幾乎沒有花色花香,故無法展開相關研究,而睡蓮因花色繁多、花香濃烈,已被開發成為睡蓮茶和香水等產品,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文化價值,是理想的花色花香研究材料。

            通過比較自然變異的白色花瓣藍星睡蓮與藍色花瓣的轉錄組,張亮生團隊發現藍色花瓣合成途徑中的兩個重要基因。“有了基因組,就能根據同源物種比較分析,根據模式植物中已經知道的花色花香合成途徑基因,來預測睡蓮的花色花香合成基因。由于睡蓮與模式物種中的花色花香成分有異同,這種異同需要用不同手段進行分析獲得是哪些基因差異導致的,也就是‘調控開關’。” 張亮生說。

            論文截圖

            張亮生舉例說,如藍星睡蓮藍色花瓣是很多物種沒有的,一旦知道藍色與白色花瓣的“調控開關”,就可以為以后用分子遺傳育種培育藍色花瓣提供目標基因。該研究在睡蓮基因組及花色、花香等重要觀賞性狀分子機制方面取得的新突破,對我國觀賞園藝領域的基礎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為其他園藝作物復雜基因組解析提供了借鑒。

            據了解,該研究由福建農林大學張亮生教授主持,南京農業大學、比利時根特大學和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等多家單位參與。近五年來,該校先后破譯小菜蛾、菠蘿、甘蔗、龍眼、花生等基因組,首次解析植物光受體蛋白作用機制,取得了系列重大科學發現,研究成果相繼在《科學》《細胞》和《自然遺傳學》等發表。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