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張蓋倫
嚴格從地理位置上來講,澳門大學新校區不在澳門。它位于風景秀美的廣東珠海橫琴島,占地面積1.09平方公里,比原校址大了20倍。
在這里,澳門特別行政區經中央授權,實施澳門法律和行政體系。
可以說,澳門大學的新校區,本身就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澳合作的產物。
“沒有‘一國兩制’,就沒有澳門大學的今天。”在澳門回歸20周年前夕,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這樣感慨。
這座澳門唯一國際化公立綜合性大學給自己的定位是——立足澳門,建設澳門;融入灣區,面向全國,服務國家;走向世界,貢獻人類。
為澳門和大灣區發展貢獻澳大智慧
回歸祖國20年,澳門已成國際性大都市;但從城市規模來看,澳門還是中小城市。“和我國還有世界上很多其他國家發展迅速的城市一樣,澳門也有城市病。” 宋永華擔任主任的澳門大學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是我國在該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我們想針對中小型城市高速發展時面對的挑戰和關鍵問題,通過物聯網技術,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支撐下,找出一些具有共性的解決方案。”宋永華介紹, 重點實驗室聚焦五個領域——智慧傳感與網絡通信、城市大數據與智慧技術、智慧能源、智慧交通和城市公共安全與災害防治。
澳門,也是一個技術的應用示范平臺,澳門案例,同樣能用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智慧城市群。其實,從2017年開始,澳門就把智慧城市建設作為城市發展的重大任務。澳門大學也深度參與了澳門智慧城市的規劃、政策制定和第三方評估。
前段時間,澳門大學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的“面向城市公共服務的高效融合與動態認知技術和平臺”專案。專案由多家單位參與,其首席科學家正是來自學校這一重點實驗室——這也是澳大教授首次以專案總負責人身份領銜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
此外,澳門大學還有聚焦中醫藥領域和集成電路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澳門大學是做學問的世外桃源。”雖然去年才正式從內地學校前往澳門大學任職,但宋永華對澳大已有深厚感情。他說,關心澳大的人很多,但澳大也能按照教育和科研規律,靜下心來做研究。再加上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澳門大學會有更大的舞臺和空間。“未來10年到20年,是學校的發展機遇期。通過這段時間的努力,澳門大學應該可以全方位地再上一個臺階。”
為快速發展的澳門培養更多愛澳愛國人才
做研究的生力軍們,還是年輕的博士和博士后。
宋永華再三對科技日報記者強調,大學的根本使命,是培養人才。
對澳門大學來說,這一責任就更加凸顯——它是“唯一”,澳門唯一的國際化公立綜合性大學;它也是“第一”,澳門第一所現代大學。
2019年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預算中,澳門大學獲得了27億澳門幣。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可見一斑。
“以前,提起澳門就是旅游、休閑和博彩。但是澳門的經濟也要向多元發展,向金融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宋永華說,大學要有前瞻性,大學的學科布局,也要根據城市的未來走向,提前做出調整。否則,這座城市的人才結構,可能就跟不上城市的發展步伐。
為了培養跨學科的綜合性人才,澳門大學推出了澳門第一個跨學科大數據課程,涵蓋商業智能與數據分析、綜合科學、生物信息、數學-統計及數據科學、應用物理及化學等專業方向。“澳門發展了,也能為澳門的青年人提供更加多樣的就業機會。”宋永華表示。
不僅如此,科學普及也要從娃娃抓起。澳門大學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相關部門、科技館等合作,成立了澳門中小學生科技實踐基地。學校專門拿出空間、設備和師資,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學、通信和海洋等領域,建立了面向中小學生的科普實驗室。“每天實驗室都是排滿的。”宋永華認為,這是澳門大學必須踐行的社會責任。“要讓澳門的青少年,學科學、愛科學,愿意以科學為業。”
要教科學知識,也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澳門本地有濃厚的愛國教育傳統,宋永華說,大學的任務,是要在更深層次上、從法理上讓學生理解憲法和基本法,理解“一國兩制”。在澳門大學,憲法和基本法是本科生的必修課。校內各書院也積極組織學生赴內地交流,讓他們看看內地的發達和不發達省份。“要讓學生意識到,國家發展還不均衡,建設祖國的重任在肩。”
今年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的大日子。
從去年澳門大學的畢業典禮開始,每到重要儀式、重大節日和紀念日時,學校都會舉行升旗儀式。當天早晨,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和澳門大學學生組成的聯合國旗隊,也會在校園內升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