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上海崇明守住長江大保護最后一道防線

            2019-12-20 04:01:44     來源:科技日報

            位于長江入海口的崇明島,是世界最大河口沖積島和我國第三大島,也是長江大保護的最后一道防線。

            作為上海面向未來最重要的生態發展空間,崇明島以不足上海20%的國土面積,為上海提供了約40%的生態資源和約50%的生態服務功能,有效保護了全球生態敏感區――長江河口的生態系統。生態建設給崇明島、上海市甚至全球帶來什么?科技日報記者跟隨中華環保世紀行采訪團,對上海建設“世界級生態島”情況進行了采訪。

            生態修復,維護全球候鳥遷徙“加油站”

            站在大堤上往外望去,潮水退去。成群結隊的鳥兒在裸露的灘涂漫步,啄食著小魚小蝦;跳跳魚在淺水坑里蹦跳著;大堤后密集的蘆葦叢、海水稻田,不時有白色的水鳥飛起,自在翱翔……

            位于崇明島東端的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崇明東灘”),是崇明島打造世界級生態島的重要一環,這里是在1998年上海市政府批準建立的,以遷徙候鳥為主要保護對象的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241.55平方公里,每年有近300種、百萬只次的候鳥在這里棲息或過境。

            目前,全球共有9條主要的候鳥遷徙通道,其中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是受威脅程度最高的一條。該候鳥遷徙通道跨越我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22個國家,每年有5000多萬只水鳥遷徙,而崇明島正好位于遷飛路線的中間位置。2002年,崇明東灘被正式列入國際重要濕地。

            “崇明東灘是我國乃至整個亞太地區候鳥遷徙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處‘加油站’和驛站。候鳥經過長時間不吃、不喝、不眠的長途遷徙飛行后,迫切需要在棲息地休息、補充食物后繼續北飛。”崇明東灘管理處主任沈帥說,保護這片濕地不僅是在保護上海本地的生態環境,更履行捍衛候鳥遷徙網絡安全的生態責任。

            不過,在2002年后,崇明東灘曾一度面臨巨大生態危機。

            為防浪消浪、保灘促淤,引入的互花米草在崇明島東灘快速蔓延開來。由于互花米草根系龐大,使得為候鳥提供食物的蘆葦、海三棱草等本土植物,以及魚蝦蟹等無法生長和生存。

            為了治理互花米草帶來的問題,總投資11.6億元的崇明東灘生態修復項目從2013年開工。截至目前,在項目所實施的約24.2平方公里內,互花米草控制率達95%以上,修復后的濕地生境面貌已初步呈現,為不同候鳥提供了優質環境。

            “白頭鶴、小天鵝、黑臉琵鷺等國家珍稀保護鳥類數量明顯回升,消失多年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在2017年冬季重新出現在崇明東灘。”沈帥說。

            生態立島,融入崇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崇明島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造福的不僅是野生動物,還帶來了良好的生態和經濟效益。目前,崇明空氣、水體質量均為上海市最優。

            上海市水務局副局長陳遠鳴表示,崇明島內水網密布,水質清澈潔凈,在長興島修建了總長為43公里的大堤,建好的青草沙水庫水量相當于10個杭州西湖,承擔上海一半以上的水源供應量,是上海最重要的飲用水源地之一,受益人口超過1500萬人。

            上海提出崇明生態島建設理念至今已有17年了,上海市發改委巡視員王扣柱告訴科技日報記者,2016年,上海決定舉全市之力支持崇明建設“世界級生態島”。保護生態環境是崇明島的立島之本、發展之基,通過大力推進“+生態”“生態+”戰略,生態立島已融入崇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

            “長期以來,崇明島堅定不移打生態牌、走生態路、吃生態飯,逐步優化產業結構、創新發展方式,推動生態產業實現質量變革和綠色升級。”崇明區副區長吳召忠說,現在崇明農業堅持“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原則,在農業生產上運用智能化的技術手段,探索研究生態水稻生產模式等。“今年前三季度,崇明區的GDP增量高于全市1.5個百分點,稅收增長名列全市第一,實現了生態效益到經濟效益的轉化,讓老百姓(603883,股吧)真正從綠水青山中嘗到了甜頭。”

            根據《崇明區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7―2035)》,按照“生態立島”理念,強化生態底線管控,嚴格把控人口導入標準、土地開發強度等。明確到2035年,崇明區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265平方公里以內,劃定生態空間1618.58平方公里,自然濕地保有率43%。

            (責任編輯: HN666)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