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19日訊12月18日,中國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2019年12月)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會議發布報告認為,2020年中國宏觀經濟要以積極的政策姿態保持穩定。維持經濟平穩,需要著力處理好宏觀“穩”與微觀“活”之間的關系。
中國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2019年12月)現場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助理于澤代表課題組發布宏觀經濟月度分析報告。于澤表示,11月份的宏觀數據全面好于市場預期。宏觀經濟穩定一方面體現了中國經濟面對下行壓力的韌性,展現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雄厚基礎,另一方面也是在“六穩”政策持續發力下,對經濟產生了良好的托底效應。
對于11月份經濟超預期是短期因素,于澤指出,主要包括三個原因:一是暖冬提升基建,拉動了粗鋼水泥等需求;二是11月汽車產量結束負增長,銷量增速降幅繼續收窄,行業持續復蘇中;三是房地產進入竣工期,拉動國內建材市場。
宏觀經濟論壇課題組強調,科學制定2020年經濟增長目標,需要堅持三個基本原則:一是高質量發展;二是完成“兩個一百年”目標的階段性任務;三是保證社會就業基本穩定。
報告認為,維持宏觀經濟穩定是尤為重要的,是未來經濟政策的核心導向。要經濟平穩,需要處理好宏觀“穩”和微觀“活”的關系。第一,這二者并不是簡單對等,并不是微觀“活”就一定會保證宏觀“穩”。第二,宏觀“穩”和微觀“活”可能存在著激勵不兼容。最主要的是在宏觀“穩”的導向下建立與市場微觀主體相一致的協調機制,加快構建地方政府的正向激勵機制。第三,宏觀經濟穩定是保證長期穩定可持續增長。核心是加快結構性調整和體制改革。這就要求宏觀政策要與改革相一致。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明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更加注重結構調整,堅決壓縮一般性支出,做好重點領域保障,支持基層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同經濟發展相適應,降低社會融資成本。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融資,更好緩解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要同消費、投資、就業、產業、區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導資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應的先進制造、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短板等領域,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要充分挖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
報告指出,這里面尤其要注意貨幣政策性需要在結構調整的大環境下重構。目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主要是依靠收入增長,此時簡單以貨幣政策來調整結構往往會導致扭曲。貨幣政策還是要以優化經濟環境為導向。未來,我國將會逐漸從收入增長為主導模式,走向價格為主導模式,更是需要貨幣政策創造良好的價格環境。尤其要注意的是,未來需要以改革提高流動性供給渠道的透明性和效率。
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聯合主辦。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