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由北京歌路營慈善基金會主辦的“歌路營第二屆鄉村兒童故事大賽”決賽在北京舉辦。26名決賽選手從9個省市的1060所農村學校中脫穎而出,他們中年齡最大的12歲,最小的只有6歲。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賀超、北京市首屆金牌閱讀推廣人李一慢、繪本作家姬炤華、兒童閱讀推廣人劉玟艷、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口語傳播系的老師們及一米陽光童書館總編張漢平等擔任比賽評委。北京歌路營慈善基金會理事長彭泗清、秘書長梅冬等擔任比賽嘉賓并進行現場點評。
來自廣西的小玉在比賽中講述了自己的真實故事。她說:我出生在一個小山村里,很小的時候,父母已離異。為了生活,媽媽不得不外出打工,留我給外公外婆照顧,一年中媽媽才回來一兩次看我,我成了典型的留守孩子。
來自安徽的彤彤講述了故事《爸爸的拖鞋》,配合視頻聲情并茂地演繹了一個孩子與爸爸因為藏拖鞋而引發的父子互動和情感交流,真實幽默的故事引起了全場陣陣歡笑,也引發大家對鄉村兒童中親子交流的思考。
全場26個鄉村兒童紛紛上臺,都獲得了全場專業評委、嘉賓、大眾評委的高度認可,大家都覺得,整個故事大賽讓大家看到了鄉村兒童的真實狀態,也看到了鄉村兒童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面貌。賀超說:給鄉村的孩子,給留守兒童更多與社會交流的機會,讓他們講述自己成長的故事,分享他們成長的感動,是這個活動的目的和意義。故事成就童年,童年記錄故事,童心的講述讓童年更多色彩,更多感動。
評委劉玟艷老師說:非常榮幸參加歌路營舉行的第二屆鄉村兒童故事大賽。在線上和線下分享和指導的過程中,我遇到許多優秀的孩子,他們靈動活潑,向陽綻放。通過孩子們的表現,也折射出平時的語文課上,我們對孩子語言“輸入”和“輸出”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相信孩子們和我,都會珍藏這些或者微笑、或者幸福、或者遺憾、或者困惑的瞬間,串成成長中最動人的花環。
真實的故事,聲情并茂的講述,引起了在場的評委和觀眾的共鳴。其實,小玉的故事僅是鄉村兒童的一個縮影。據統計,2018年義務教育階段中國農村學生約9578萬,其中住校生達到2666萬,小學住校生約927萬。而2016年歌路營發布的《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發展報告》顯示:龐大的農村住校生面臨著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沉悶情緒比例高達59.8%;51.3%的學生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40.2%的學生認為自己一無是處;26.7%的學生存在超重孤獨傾向;65.7%的學生存在抑郁風險;31.7%的學生每月被欺負2-3次。
面對這種問題,歌路營發起了“新一千零一夜——農村寄宿留守兒童睡前故事”公益項目,以“睡前 15 分鐘”為切入點,以“故事療愈”心理流派為指導,開發了適宜鄉村寄宿、留守兒童心理特點的音頻睡前故事和起床音樂,改善他們的身心健康。經過多年實踐,截至 2019 年 11 月,“新一千零一夜”睡前故事項目已經服務了全國 8825 所學校,超過 369 萬鄉村兒童。
近些年,隨著關愛留守兒童、促進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脫貧攻堅等政策的實施,農村學校的發展,社會力量的關注和支持,農村學校和農村兒童的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現在的小玉已經讀小學6年級,她的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她所就讀的學校建立了留守兒童之家。提起現在的生活,小玉說:在學校這個新的大家庭里,我跟同學們一起高高興興地上課、做游戲……我變得開朗自信起來,我還參加了許多活動,得到了鍛煉,特別是主持節目。我聲音甜美、吐字清楚,現在學校的晚會啊,重要活動都由我來主持呢。學習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在生活上我得到了不少的照顧,學雜費書費不用交了,還享受國家的許多優惠政策,這些都為媽媽減輕了好多負擔。
歌路營也是這一變化的參與者,一方面用“新一千零一夜”睡前故事陪伴兒童度過漫長孤獨的夜晚;一方面通過開發成長故事課、舉辦鄉村教師賦能活動、研究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和發展、聯合更多的社會力量開展綜合服務來回應多元而復雜的農村教育和農村兒童成長需求。另外,在工作中,歌路營還發現鄉村學校和在地公益組織陸續舉辦了一大批寫故事、講故事、演故事等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歌路營也順勢而為,于 2017 年舉辦了第一屆鄉村兒童故事大賽,于2019年舉辦了第二屆鄉村兒童故事大賽。
隨著《爸爸的拖鞋》、《會講故事的樹精靈》等作品在舞臺上一一展現,比賽的各個獎項也紛紛誕生。最終來自安徽宿州蕭縣楊樓鎮中心小學的方彤彤、廣西百色樂業縣同樂鎮中心小學的王雪鈺以及河南濮陽清豐縣大流鄉里固中心小學的趙韻涵同學獲得特等獎;其他選手分獲一、二、三等獎。王姝娟、王真等26位鄉村老師獲得優秀提導教師獎;黑龍江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廣西百色市教育局等單位獲得優秀組織獎。另外,經過現場100名大眾評委的投票,方彤彤同學獲得了最具人氣選手獎。
賽后,歌路營秘書長梅冬表示:本屆比賽結束后,第三屆鄉村兒童故事大賽也將正式啟動,賽事也將進一步升級。2020年,歌路營將以援建鄉村學校故事屋或廣播站、支持學校建立兒童故事社、舉辦故事大賽的形式綜合服務鄉村兒童,通過故事促進鄉村兒童的成長。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